现代化肉鸽养殖大棚生产厂家与肉鸽规模化养殖

肉鸽养殖大棚是比较常见的养鸽鸽舍,与传统鸽舍相比,拱形设计的外观拱简洁,整体效果美观大方,主体采用钢架结构,减少砂石等污染环境建筑材料的使用的同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建设周期较短、透风透光,空间广阔,可适用机械化、规模化操作,那么怎样建设一个肉鸽养殖大棚呢?

肉鸽养殖大棚的建设的第一步是要做好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设计完成进入施工阶段时可以先从地面硬化开始,一般养鸽场鸽舍的地面为水泥地面,与猪、鸭等畜禽养殖不同,鸽子养殖不直接接触地面,生产鸽采用三层鸽笼笼养,笼具用支架架起,离地高度约20公分左右,上层、中层笼具底部设有挡粪板,避免上层粪便下落至下层鸽巢窝内,最下层鸽子粪便直接落于地面。与砖瓦、泥土地面相比,水泥地面方便清扫、耐磨,易打理。

肉鸽养殖大棚整体的长度建议在40M~70M之间,过长的养鸽棚不易操作管理。宽度大约在5M~12M之间,太宽的大棚则会影响通风散热,不利于中间的鸽子正常生产。每个拱形框架之间的间距大约在3M左右比较合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地面硬化时,应在两侧拱形框架与地面的连接处打好底座桩子,浇筑预埋件,于地面统一做好地面硬化完全成型后,将预埋件与框架焊接,增加养殖大棚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肉鸽养殖大棚的四面可根据养殖地所在地气候特点建造,北方寒冷地区大棚四周建议采用保温材料建设墙体,窗户缝隙处也要加强保暖,防止贼风的侵入,冻伤冻死小乳鸽。而北方较温暖及南方地区气候相对较暖,大棚两侧可筑起约60公分左右的矮墙,用来预防外部猫、鼠、蛇不良生物及雨水的侵入,若冬季气温较低时,可在增加卷帘式薄膜,调节棚内温度。

肉鸽养殖大棚顶部离地面高度约在4.3M左右,房檐的离地高度应控制在2.5M左右这样的高度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合理高度,也能适应养鸽场机械化的操作,每栋养殖大棚最好间隔5米左右的距离,便于空气的流通,利于大棚内部通风透气。此外,为确保达到适合种鸽生产的温度,用于覆盖大棚顶部的专用薄膜,建议定期更换。

 

 

一、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混杂、退化,生产力下降。(二)原粮饲喂,营养需要无标准,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三)乳鸽的销售不畅,发展后劲不足。

二、发展对策

(一)通过引导消费带动肉鸽的饲养和加工。肉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鸽肉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特佳,营养价值比其他家禽高,一向为肉中上品,素有”一鸽胜九鸡”之说。它既是名贵佳肴,又是高级滋补品,还具有补气、益血等药效,对毛发脱落、湿疹、未老先衰也有一定辅助疗效,尤其适合产妇、儿童、老人,手术患者、久病体弱者食用。我国人口众多,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正在得到改善,因此,乳鸽消费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二)发展起点要高,要上规模。上档次从以往特种养殖的一个奇特现象”少的卖不了,多的不够卖”,肉鸽养殖必须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地方特色、区域特色。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成不了市场。起点高,规模大,舍得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投入,各方面精打细算,减少成本,可形成规模效益,而且也容易培育和建立。发展较快的广州、深圳等地,5万对,10万对、十几万对的鸽场比比皆是。

(三)加强肉鸽产业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特种养殖业不能搞小而全、封闭式的独立生产经营方式,应根据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要求,实行产、供、销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使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等相对集中地投入,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与规模效应,减少恶性竞争,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从而形成区域规模和区域特色。

(四)推进产品标准化,实施名牌战略。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举措。鸽业生产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制定产品规格、质量标准、卫生要求,加工细则等。在产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创立品牌,包括肉鸽的品种及深加工的产品、市场、营销公司、经纪人等,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力地推动鸽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建立肉鸽良种繁育体系。种鸽场的审批发证机关应严格把关,依法办事,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要求,规范种鸽的生产、经营行为,杜绝无证经营、炒种及”是鸽就是种”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品种混杂的问题。规模较大的鸽场和地方,应与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等技术部门合作,开展育种工作,建立与区域化生产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增强供种能力,提高品种质量。

(六)尽快制定肉鸽饲养标准。肉鸽品种繁多,同一品种又有乳鸽、青年、产鸽等不同的生长、生理阶段,不同的品种、品系、不同的生长、生理阶段所需的营养又各不相同。因此,制定肉鸽的营养标准是浩瀚的系统工程,光靠个人的热情和有限的投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必须要靠政府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制定和颁布肉鸽的营养标准,对发挥品种潜能、指导养鸽生产、提高养鸽水平、完善饲料工业及品种结构、提高养鸽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