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电车蓝衣三部曲(电车蓝衣女叫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电车蓝衣三部曲,以及电车蓝衣女叫什么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穿越回40年前的北京!第三张又见那辆神车!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图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在欢送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的代表返回工作岗位。

大街上行驶着一辆大卡着,载着一批工人。

1977年5月1日下午的长安街。那时还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一个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放在竹车里推着,这个小竹车,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神车!我想大家都太有印象了吧!

1977年5月。这位年轻的妈妈,推着竹编儿童车,把孩子和煤气罐都放在了车内。因为它方便,不仅能容下孩子,还可以运输菜、粮、煤气瓶等简单的生活用品。

70年代夏天傍晚北京街上的景象。那是马路上真空,行人过街都不太用左顾右盼的。

两个工作人员站在车旁聊天。

这像是长安街,您注意没,那是走路的行人、三轮车、骑着自行车的人,还有像农用车驶过

70年代的北京大街上,汽车很少、非常宽敞。

图为北京机场内,停着一辆中国民航的飞机。

一个交通警察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交通台旁指挥交通。

街边上一个卖西瓜的摊位上排满了人,西瓜是那时候人们在夏天的降温良品。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正在上课,图片中的女孩长得非常青春靓丽。没有化妆、纯素颜的状态下,五官依然很漂亮。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班的学生,不愧是学舞蹈的,每个人身型都很好

一家卖摄影器材商店里展示产品的橱窗。

70年代的北京街道,绿树成荫。

那时候的北京空气很清新,天也很蓝。

北京街上的自行车、无轨电车,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不愧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自行车的国家,街上满满的都是自行车。

西花市大街,这条大街是一条很热闹的商业街,这条街上有很多老字号店铺。

几个年轻姑娘在街边休息,那时候的女孩都喜欢绑着两个麻花辫。

清晨,在公园里练功的大爷大妈们,这景儿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图为天安门前的游客。

到八达岭长城上游玩的两个女孩,穿的很朴素。那时候可少见在长城上刻字的

首都机场旧候机楼,国内航班的旅客们正在等待登上一架俄罗斯生产的螺旋桨飞机,他们大多数是中国旅客。

前门是北京内城的南门,也是进北京的正门。它的前面是“正阳门箭楼”,用圆形的瓮城墙把两座城楼连起来,后来改造又拆除了瓮城只剩城楼。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城门之间的空地,就成了公共汽车停车场。

还是晨练,沿着长安街,来到火车站附近,总是能看到市民早上做操、打太极。从这里再往前走,就是往通州走的路了。

1977年4月前门大街,这里从前有个大牌楼,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前门五牌楼。20世界50年代时就被拆除了,90年代末期又在原址上重建的。这里曾是历史上北京重要的商业街,现在除了左边的老建筑,还留着90年代的风格外,其它一切都改变了。

1977年4月,在昌平通往十三陵的“神道”上,一辆老式的三驾骡车正在前行。道路两旁,吸引眼球的是大型花岗岩雕像,这是500年前明朝为了纪念先帝而修建的。

1977年4月,崇文门内大街。当年马达罗穿梭在行人和自行车的洪流里,谁都不知道,当时他的镜头为何始终对准普通百姓,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场景在今天竟都成为了遥远的过去。

1977年4月,那时候,在东长安街上几乎看不到小汽车,几乎都是自行车。从照片上看悬挂着的欢迎标语,应该是有重要的外国首脑访华。

1977年4月,北京火车站的早晨,站前的街道上人并不是很多。

1977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的天安门,挤满了欢度节日的游客。紫禁城入口潮水般的人群让我感觉,天安门不仅是北京的心脏,同时也是全中国的心脏。

每天穿越天安门的车辆主要是自行车、手推车,不多的公共汽车和很少见的小汽车。

那时天安门还是北京市民上下班主要道路,现在更多的是吸引着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们。

祈年殿,有着独特圆锥形屋顶的祈年殿周围,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游园活动从上午开始,有京剧、芭蕾舞、杂技和体操。到处插满了红旗。

1977年5月,午门。这里是真正进入紫禁城的大门,沿线两侧是宽阔的自行车停车场,照片中呈现的是商贩在临时的流动柜台上,向游客出售导游图和明信片。

1977年5月,除了公交车还能带些色彩外,其它的街道都是灰色的,包括服装,灰蓝色的制服,男女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1977年5月,清晨。胡同口,两个女孩子带着椅子去上学,其中一个胳膊上还戴着“红卫兵”袖章,看上去学校离这里并不远。(据说这张照片上的两个女孩子中的一个女孩子,在网上看到这张时认出了当年的自己)

1977年5月,北京清晨一胡同口。胡同的清晨,从各个方向奔出来的自行车流,在匆忙赶着时间上班。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房屋建于大清帝国的18和19世纪之间,枝繁叶茂的大槐树见证了它的年龄。

1977年5月,台基厂大街的副食店。这里以前是外国使馆区。裸露的卡车把冻猪肉运到副食店,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顾客们从清晨就排队等候,尽管如此,猪肉还是实行配给制,没有肉票是买不到猪肉的,可见,想吃顿猪肉,是多么不容易~

1977年5月1日清晨,在通往天坛的崇文门大街上,学生们穿着漂亮的服装,脸上化了妆,手持鲜花,前往天坛参加游园活动,整个活动会持续一天。

1977年5月,当天是五一劳动节放假,妈妈穿上新衣服,奶奶在织毛衣,孩子在玩耍~

1979年4月,北海公园。在海拔50米的北海公园远看北京,可以看见紫禁城的屋顶。

1979年5月,前门大街的一个菜摊,位于一家著名的丝绸商店门前。

1979年5月,一条宽阔的人行道,两边有商店。下班时分,路上拥挤着的是公共汽车和自行车,还看不到小汽车,一位妈妈正推着后座上坐着孩子的自行车行走~

1979年5月,金鱼胡同口。一位年轻的军官用自行车托着女儿,小女孩坐在自行车梁上,身子倚在车把上,军官则推着车逆行前进。小女孩鲜艳的外套和露出的小手,在周围大部分灰蓝色衣服的衬托下, 构成了清晨一道亮丽的景色。

1979年5月,排队买新鲜豆腐。现在的你,绝对想象不到排这么长的队,就是为了买块新鲜的豆腐。因为那时候,豆腐都是在副食店里限量供应的,是由加工厂送到副食店的,每当听到豆腐已送来,副食店门口就是这番场景了。

1979年5月,周日的颐和园。颐和园距市区仅14公里,是一个可以休闲一整天的好去处,有园林,有亭台楼阁,还有一个在夏季凉风徐徐的人工湖。所以,许多家庭都带着孩子在节假日,乘坐公共汽车来这里游玩,他们还会带着玩具和午餐,就当是郊游了,通常都是在这里玩上一天~

1979年5月,西单北大街。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在等候校车的到来~这些聚集在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表明他们对颜色都具有强烈的幻想。比较有趣的是,成人的服装不超过四种颜色,而不满15岁的孩子们的服装却是五颜六色,看来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服装有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那时毛料和棉布是要配额定量供应的。

1979年5月,北京人爱吃面,车上的篮子里放着刚刚压出来的新鲜切面,旁边的孩子在帮大人看车,车上的面条可能是附近一个餐馆预定的。

1979年,西单一家国营自行车商店门口。自行车商店门口站着许多人,在围观一辆半新的摩托车,有顾客也有营业员。商店的橱窗很大,空旷,但没有任何装饰,只摆放几辆上海产的新品牌自行车。

那时候,北京胡同儿人家门口处根据主人的身份通常摆放一对石鼓,或一对石狮。远处3个男孩在抛球,近处4个女孩子在跳皮筋儿,两个骑车的成人边骑边聊,胡同生活在蝉声嘈杂的大槐树下悄悄流过,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陶醉的景象。

(部分图片来自:大燕网)

— END —

(文章转自:“老北京城”微信公号,版权归作者所有)

除了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 日本当代还有哪些优秀作家和作品

 

本文作者:wendy李小毛

创作立场声明:本文介绍了个人近年来特别欣赏的日本当代文学作品,与网友进行分享交流,原创作品。

写在开篇

2019年4月30日是平成时代的最后一天,日媒报道了东京民众及广大游客在“皇居”前冒雨拍照留念的场景,同时,楼主深受邻国文化影响的小伙伴们也相继晒出了“平成最后一餐”,纪念这个带给过我们无数回忆的时代。

除了动漫、音乐、日剧日影以外,平成三十年陪伴我们这代人最多的无疑是日本文学,多少人囤积了多少斤东野圭吾?又有多少人因为村上春树爱上了马拉松?除了当红的他俩,已故的现代名家川端康成、松本清张、渡边淳一、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等畅销天王的名字也已经家喻户晓。

为什么日本读者追捧本土小说,中国读者却不看好“当代文学”,反而对他国作品趋之若鹜?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疑问。从读者个人的视角,楼主打算分享一下近几年特别喜欢的一些作家与作品,并尝试浅析它们有何过人之处,本篇以“三田”(角田光代、石田衣良、吉田修一)作为试水,若有人感兴趣,再考虑写点别的。

角田光代

相比一些作家的多元化背景,角田光代可以说出身非常“科班”,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23岁时以获得新人文学奖出道。顺利成为职业作家以后的她,曾三度入围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芥川奖”,也三度入围日本大众文学最高奖项“直木奖”,并于2005年以《彼岸的她》一举摘得直木奖,如此炫目的经历使她成为日本当今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照片上的角田光代看起来非常清新温婉,而她特别擅长的却是边缘化的主题。在代表作《第八日的蝉》中,角田光代描述了一个与有妇之夫相恋的年轻女性希和子,遭恋人哄骗堕胎后,却发现恋人的妻子怀孕产下女婴。经历感情背叛和丧子之痛的希和子原本只是想潜入对方家中,看看女婴的样子,却被婴儿清澈的眼神与纯真的笑容所打动,一时冲动之下决意掳走她。希和子替女婴取名薰,自此展开逃亡,历经苦难的两人一路辗转来到濑户内海的小豆岛,逐渐建立起超越血缘的母女之情。然而若干年后,因为两人合照偶然见诸报端,希和子最终落网,被迫与薰分离。

附上购买链接:

第八日的蝉24.4元亚马逊中国

去购买

这部融合了犯罪、悬疑与写实题材的深情催泪之作,最早在日本第一大报《读卖新闻》晚报连载逾半年,大获好评,后两度被搬上荧幕,同名电视剧和电影在中国观众群中也广受欢迎。因此,说起角田光代或许很多人不认识,一提到《第八日的蝉》原作者就熟悉多了。如图,剧中的希和子与童年小薰。

角田光代的过人之处在于,书中她的大量篇幅都用于成年后的薰如何回忆早年与希和子有关的这段经历。作为被拐又成功被警方找回的女孩,童年家庭的缺席与生母内心对丈夫背叛的憎恨导致了薰无法真正回归原生家庭,而一再被记者打扰的生活也造成了她时刻记起曾经的逃亡生涯与希和子毫无保留的爱。角田光代以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母性和人生情感描绘得细致入微。摘录一小段书中与濑户内海有关的描写,情节跌宕,语言却充满了温暖平静的力量。

千草,濑户内海,非常平静哦。真的,感觉上,就像镜子。那面镜子上,你猜倒影着什么?告诉你哦,上面什么也没倒映。没有云,也没有四周的浮岛,不可思议的什么都没映现。那是空无一物的镜子,就只是静静地泛着银色。在那银色之上,一闪一闪像在轻抚似的,太阳就这么渐渐沉落。突出在海面上的小岛,就这么缓缓变成剪影。

对《第八日的蝉》印象深刻的楼主,去年夏天终于成行了濑户内海,亲历小豆岛去感受书中的氛围。

角田光代另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是2016年通过大陆唯一出版商“世纪文景”引进出版的《纸之月》,被誉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一部“极致的”女性犯罪小说,《纸之月》讲述了身为中年家庭主妇的梅泽梨花,于银行兼职期间一次次挪用不同客户的巨额存款,只为维持自己用金钱堆积出的梦幻般爱情和奢侈生活的故事。尽管也涉及家庭主妇的婚外恋情节,《昼颜》偏重情感,而《纸之月》探讨了更深层的金钱与自由。

附上购买链接:

纸之月28.1元亚马逊中国

去购买

《纸之月》的故事场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发酵之时,女主角梅泽梨花无意识走上了通过“消费”来抵抗现实中的挫败,并成功重建自我的道路。消费让她获得了很多富人的特权,不仅仅在物质上,更是精神层面的“万能感”和“自由”。然而,她违背社会规则,通过占用他人财富来构筑与年轻男子平林光太犹如“纸之月”般虚幻不堪一击的感情,最终陷入更绝望的“不自由”,从日本一路逃亡到泰国的曼谷和清迈,几乎到缅甸边境的时候却始终逃不出自己内心的桎梏。角田光代在书中对“月”的描写总共只出现过三次,每次都恰到好处,串联起了这样一个看似荒诞实则合理的批判现实主义故事。摘录书中一小段“月”第一次出现时的描述:

站台上空无一人,梨花坐在长椅上等着电车。淡蓝色的天空中残留着白色的月亮。梨花突然感觉有一种心情溢满了全身,甚至充满了指尖。与其说那是满足感,不如说更接近于万能感。想去的地方,无论哪里都能抵达,想做的事情,无论怎样都能做到。她仿佛第一次获得了自由。梨花没有一丝不安,也没有一丝罪恶感,她在空空荡荡的车站,独自沉浸在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畅快淋漓的万能感中。

同名电影在2014年已于日本上映,由著名日本女星宫泽理惠饰演女主角梅泽梨花,电影将主线情节梅泽梨花与平林光太的不伦恋情作为卖点,相较于原著中作者精心安排的梅泽梨花几位学生时代好友当下生活状态的描绘,失去了对普遍性都市消费观的深刻思考,因此没有小说原著那么强大的感染力。

作为日本职业作家的代表人物,角田光代的出品普遍水准很高,除了楼主推荐的《第八日的蝉》和《纸之月》,目前大陆地区已经引进的作品包括《礼物》、《树屋》、《彼岸的她》、《沉睡在森林里的鱼》等等,豆瓣评分普遍在7.5分以上,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阅读。

石田衣良

拥有“日版裴勇俊”之称的石田衣良(如图)在当今日本文坛被归类为“少壮派作家”,而实际上,他37岁时才发表人生第一部作品,现年已经59岁了。这个类别本身就反映出了一个特点:日本作家的代际和年龄没有关系,只看出道的年份来评判是新人作家还是资深作家。出生于东京江户川地区的石田衣良毕业于经济系,在正式开始写作生涯之前曾经做过地铁工人、保安、仓库管理和广告文案,据说学生时代每年就能够阅读1000本书,拥有大量的作品与生活积累。

石田衣良出道时以《池袋西口公园》获得日本推理小说新人奖,并于2003年以青春小说《4TEEN》获得直木奖,他的作品题材非常多元,包括青少年犯罪,经济犯罪与悬疑,家庭情感等等。楼主推荐的《孤独小说家》属于大众文学的范畴,描绘了一个身为小说家的单亲父亲与独生子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借由籍籍无名的中年作家入围文学奖的沉浮起落展示了创作这条无尽道路上独行者的执着与艰辛,而小说家对亡妻的沉痛追念中又夹杂了一个多年未解的死因谜团,为原本的单线情节增添了几分悬疑色彩。

附上购买链接:

孤独小说家31.5元京东

去购买

七岁时就有一个作家梦的石田衣良,经过多年辗转才大器晚成,深知成功之路的不易,因此这本带有纪实色彩的《孤独小说家》尽管文字极为平实,却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初读就让人热泪盈眶。书中对作家拮据的经济状况和时常陷入创作困境的坦诚,通过各种生活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描绘了日本当代文坛职业化、高强度的生存状态,摘录一小段书中对小说家的心理描写:

耕平拿着两件运动衫,排在全是女顾客的付款队伍的最后,心想,这样毫不出彩的平凡生活,不正是自己所拥有的吗?虽然有人指责自己只会把家人当题材,但其他题材实在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逻辑不那么清晰,头脑也没那么灵活,更没什么擅长的专业领域,只会拈起身边不起眼的小事,拼尽全力地写出一本本不枉一读的作品而已。

不论是自己的心脏,还是头脑或是身体,它们的容量一定都很小吧。有时也会忍不住羡慕那些什么都能信手拈来的作家,但自己哪怕是回炉重造一遍也模仿不来,现在甚至会因为买到一件半折的童装而沾沾自喜。耕平把运动衫放在收银台上,耸耸肩呼了口气,打开早已用旧的钱包。

吉田修一

2016年已经造访过上海书展的吉田修一在日本和中国都拥有超高人气,可能跟他的颜值也脱不了干系(如图)。出生在九州长崎的吉田修一家里是开酒庄的,高中时迁居东京,大学毕业后没有按部就班的进入职场,而是在东京一边写作一边打工,先后做过游泳教练、空调清洁工、酒吧调酒师、宾馆服务生等等。吉田修一29岁时以《最后之子》获得新人奖,该作品同时入围芥川奖,出道经历已经非常耀眼。2002年,年仅34岁就以描绘东京日比谷公园的《公园生活》一举拿下芥川奖。

吉田修一自己高中时从长崎迁居东京的经历,使他具备了比大城市出生的作家更敏锐的视角,因此特别擅长描绘年轻人游离于都会之外的孤独与乡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横道世之介》就是这样一部明显带有吉田修一个人生活体验的作品,讲述了长崎长大的18岁少年世之介如愿考上大学,第一次离家来到东京求学的一系列故事。

购买链接如下:

横道世之介40.7元亚马逊中国

去购买

《横道世之介》成为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佳作原因在于,看似漫不经心的讲故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主角,如流水般逝去的一年,却特别流畅和张弛有度,背后有着大量精巧的构思与反复推敲的语言,笑点是年轻的世之介啼笑皆非的邂逅,泪点是留存在周围人心中关于世之介的种种情感与回忆,正应了那一句歌词:你要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2013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在日本上映,由高良健吾和吉高由里子主演,豆瓣评分高达8.8分。

楼主一直以为叙事能力是吉田修一的一种天分,然而某次读了他的专访才了解到,为了文字描绘和角色塑造能够更贴近真实生活,吉田修一会在写作时特意去吃书中人物常吃的东西,在写《怒》的时候,居然吃了近一个月便利店的食物。在此摘录一小段《横道世之介》中特别有画面感的片段,让大家感受下文风:

世之介的父母从老家寄了一箱包裹给他,里面除了杯面等食品,还有一件蓝色条纹的宽袖棉袍。高中三年都是这件棉袍陪着世之介过冬,所以,棉袍上面有世之介偷偷背着父母抽烟,烟灰掉到衣服上的烧焦痕迹,也有一边念书一边吃泡面,汤汁滴在衣服上的油腻痕迹。这并非世之介的父母主动寄来,而是他开口要求的。

“棉袍又不是很贵的东西,你在那边买就好了,为什么要特地从家里寄那件旧棉袍去呢?”世之介的母亲说。

的确,母亲说的没错。车站前面的西友百货卖的全新棉袍又漂亮又便宜。不过,棉袍是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家里有现成的就会拿来穿,没有也就罢了,不会特意去新买一件。

世之介从箱子里拿出棉袍,一解相思之情似的飞快穿上。手刚穿过衣袖,突然无来由的很想吃橘子。说不定箱子里面有,世之介一边想一边在箱子里翻找,在箱底找到了一个白色塑料袋,打开一看,真的是橘子。

不愧是我妈。

吉田修一的作品流传度广,大陆引进的也非常多,除了豆瓣评分最高的这本温情小说《横道世之介》,还有犯罪小说《怒》、《恶人》,悬疑小说《同栖生活》,爱情小说《东京湾景》, 荒诞小说《平成猿蟹合战图》等等,其中多数经由世纪文景出版社引进。

结语

本文总结的三位作家、五部作品是楼主近年来个人特别欣赏的,显示了日本当代文学丰富多元的生命力。回到开篇“为什么日本读者追捧本土小说,中国读者却不看好当代文学”这个疑问,从书店里“日本文学”柜台前人头攒动的场景来看,我觉得归因于中日两国年轻人不同的阅读习惯显然是避重就轻了,更重要的还是业界生态的差异,唯有高度竞争与职业化的环境才是优秀作者和作品的生长土壤。如果有人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或者对日本文学这一主题感兴趣,接下来楼主也可以尝试写点别的。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拍砖或分享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如果觉得楼主写得很辛苦,敬请点赞与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