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分别拜访了哪两个人(埃德加·斯诺)

我国原邮电部曾在1985年6月25日发行过一套以《中国人民之友》为题的3枚邮票,以此来悼念被誉为中国人民的“3位老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

图 | 《中国人民之友》邮票

严格意义上来说,斯诺对中国是有感情的,也是希望能再次到中国来的,可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令斯诺有些望而却步,更为关键的是,当时国内也有一些对斯诺指责的声音,说他是“美国中情局派往中国的间谍”,对这些莫名的指责,斯诺有些伤心。

1936年10月,斯诺恋恋不舍地离开苏区回到北平,开始在各个外国报刊用详实客观的笔触,报道自己在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在同年11月之时,斯诺还将自己在延安时对毛主席的采访进行了报道,并向世界展示了毛主席身着戎装的照片,而这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知晓,在蒋介石严封死锁下的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人。

更令斯诺感到震惊的是,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但是他看到毛主席虽然指挥三军、学识渊博,但是他还有着淳朴的善良、纯真、平易近人。

图 | 埃德加 斯诺

很多人们也为埃德加斯诺送行,还有一些少先队员陪着他走到了城墙根,他停下来给他们拍照,这些人像是孩子们一样,肩膀搭着肩膀,只有毛主席没有出现,因为他经常思考到半夜,有时候甚至工作到黎明,异常艰苦,上午是睡觉的时间。

“总司令(指蒋介石)并没有人悬赏要他的首级”,他每到一地却如临大敌。“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

埃德加斯诺非常好奇毛主席的个人历程,他知道毛主席本人的传奇性以及故事性也会异常精彩纷呈,他用从《三国演义》中学到的“激将法”力争说:“外面流传着很多关于你的谣言,你不应该纠正这些流行的谣言吗?”

当今的我们能看懂吗?

谭政摇摇头,说:“要是都像你们这样,老百姓不是更误会我们了吗?”那怎么办呢?谭政当然有办法。

没有办法,彭德怀元帅只好认真写了路条,还签上了字,交给了他们,这才成行。

1934年初,埃德加·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学课程。到燕大后,他请在新闻系读书的萧乾等一起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通过小说来向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斯诺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受到中国学生的热烈欢迎,而他家也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

漫长的革命

他觉得自己像个马夫,倒不像是骑马的。

“想报道什么都可以,所见所闻都可以,有困难我们还可以协助你一起考察。”

但是,毛主席把这些钱和土地都分给了穷人,毛主席自己的财物却只有一卷铺盖,以及几件随身衣物。

 

 

新中国成立那年,斯诺以美国作家的身份访华,与毛泽东等人亲切会谈,而且他根据此次行程,写就了《大河彼岸》(又名《今日红色中国》)一书。

1931年8月,曾就读美国犹太州立大学的海伦·福斯特通过文职人员考试,被派到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在“冒险家的乐园”,纸醉金迷的背后却是“拥挤成堆,肮脏不堪,衣衫褴褛,有着各种疾病的乞丐”,这引起她的沉思。

虽然中方几次向斯诺表示了请求,可斯诺始终不为所动,毕竟之前的行为仍然让斯诺心有余悸,不敢答应。

抵达红军东线指挥部后,斯诺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随即将一份早就制定好的为期三个月的采访计划交给斯诺。

汽车行驶在黑夜里,斯诺十分疲惫,就睡着了。司机开到了军火库,他以为麻袋里全是枪支,便将麻袋放在了军火库中。而这时的斯诺,还在睡当中。

这本书在出版后,短短几周就发行10万册以上,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驰誉全球。美国外交官谢伟斯说:

因此,不愿意错过这个与红军接触的好机会的斯诺,专门赶到了上海,找到宋庆龄,希望她能帮助自己进入陕北苏区。恰好在这个时候,陕北秘密来电,希望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可以邀请一个诚挚的西方记者与一个医生到苏区,所以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与马海德分别踏上了赶往苏区的道路。

1928年,斯诺23岁时,出于对古老中国的热爱,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主编。1936年时,他对苏区进行了三个月的访问,后来完成了《西行漫记》一书,并于当年在伦敦出版。

 

 

 

 

斯诺前往北京大学(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原燕京大学旧址,斯诺30年代曾在燕京大学担任讲师),与当年的一些好友会晤。

“啊,可是你一定知道,报纸编辑肯定是不得不把他们称作土匪,很简单,因为那是南京方面命令他们这样做的。南京这边要是对延安方面用共产党或革命者的称呼,那就证明他们自己也是共产党了。”青年人解释得很有道理。

孩子知道他在逗趣,压根儿不理这个“洋鬼子”。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分别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来到中国。1960年7月,斯诺访华,当时斯诺生活陷入困难,吃饭都成问题。事无巨细的周恩来获知老朋友近况,给予了妥善安排。

 

有一次斯诺在四处走访,看见许多红军在树林里摘一些野果子,用来充饥。

“他们是帮助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的人。”

因为斯诺的这本书,客观地报道了关于中国革命真实的一面,描述了共产党真实的一面。人都是有共情能力的,当真理存在,一定会引发更多人的向往和追求。

在斯诺患病的时候,毛主席还邀请他到北京治病。但斯诺癌细胞已经扩散,不能经受波折了。就在斯诺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双手,费力地写到:

宋庆龄得知老友病逝后,也无比悲痛,他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撰写了悼念文章,《纪念埃德加·斯诺》。宋庆龄写道:“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会感谢他,因为他留下了供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遗产。”

斯诺初次见到的周恩来

但是在中美关系破冰之前,因为斯诺与共产党的密切关系,让他在美国很难安静地生活下去,所以在1959年,斯诺选择迁居瑞士。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创建者,共产党员蔡树藩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手臂,于是便对他说道:“你可别忘了我的假肢!”

而且,一家美国报纸刊登的毛主席的照片,更是像一颗炸弹一样,震撼了美国世界。那是因为在斯诺之前,西方国家虽然也有对红色中国的报道,但大家谁也没去过,更别提照片了。

毛泽东答应了斯诺这个要求,站在窑洞前准备拍照。但是,斯诺却发现毛泽东头发过长,显得不精神,想让他戴一顶军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