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饮酒被王国维所称道无我之境的句子(银酒杯图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饮酒被王国维所称道无我之境的句子,以及银酒杯图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诗词鉴赏丨《蝶恋花》· 王国维

 

 

朱颜辞镜花辞树

最是人间留不住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待把相思灯下诉

绿窗春与天俱暮

花底相看无一语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阅尽天涯离别苦

清·王国维

蝶恋花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近代公认的学术翘楚,绝无异议的国学大师。他承故开新,学贯中西,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等等于一身,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也是世界性的学者。他援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入中国的传统文学,建构成新的艺术理论体系,其中尤以“境界说”最为著名,这集中体现在《人间词话》一书中,他自己的词作也是对这一理论的实际印证。

1895年,十八岁的王国维与莫氏成婚,二年多后就离开家乡海宁,赴上海求学,然后又东渡日本。1905年时,长期在外奔走的王国维回家探亲,才与夫人再次重逢。一般认为,这首《蝶恋花》就是因此而作。

王国维做事从来承袭易,创新难,在思想、学术和艺术上皆是如此。灿若星汉的诗词曲赋,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也让求新求异之人不时产生难脱古人窠臼的痛苦。黄鹤楼上,李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近代才女冰心亦有“一面欣与古人契合,一面又有‘恨不踊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之叹。”(《寄小读者·通讯十六》)近人诗词若无时代依托,往往或流于陈滥,或失于刻意,情真意切的佳句更是难。

历来吟咏,多以离愁别恨为苦,词人也深解其中况味。但不想此次归来,见花树零落、人颜憔悴,叹流光无情、青春易逝,其相聚之苦更甚。

但“花底相看无一语”的情感却不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那样浓烈,绿窗春晚中弥散的与其说是儿女间的哀愁,还不如说是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待到晚间灯下,想享受重逢的欢愉,可新欢一丝怎敌旧恨千缕?结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却是比白居易笔下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简简吟》)更为沉郁。

暮春的花朵与镜前的容颜合二为一,美就这样悄然逝去,再难挽回。这番景象下是压抑不住而缓缓流泻出的悲伤,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感到莫大的心痛。而事实中果真如此,莫氏体弱多病,两年后撒手人寰。

风花雪月,别恨离愁,儿女情长,美人迟暮。这首词的题材不是独特的,亦无险涩的语句,让人动心的还是真情实感。尤其是最后两句,意境深婉,细细味来,似乎在哀痛中透出永恒的规律和哲学的空灵,使得全词的境界又深了一层。

王国维的词现存共115首,主要收录在《人间词》甲、乙二编中,他对自己的词作也是非常自负的。至于究竟哪些词更佳,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些评论者认为这首《蝶恋花》基于主题先行,因此所表达的情感稍显疏离,不够真切,或者说还未达到“无我之境”,不如“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点绛唇》)之句。

但参以《人间词话》中的评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静安此词达到了其自拟的标准,确实也打动了读者,结尾二句甚至可与作者一向推崇的李后主、姜白石的词句比肩,已是近代诗词中难得的佳作了。

– E N D –

编辑:艾叶

酒倒入银酒杯,烈性减弱,醇厚感强,有层次感。酒喝干,酒杯恒远

诗词鉴赏丨《蝶恋花》· 王国维

 

 

朱颜辞镜花辞树

最是人间留不住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待把相思灯下诉

绿窗春与天俱暮

花底相看无一语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阅尽天涯离别苦

清·王国维

蝶恋花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近代公认的学术翘楚,绝无异议的国学大师。他承故开新,学贯中西,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等等于一身,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也是世界性的学者。他援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入中国的传统文学,建构成新的艺术理论体系,其中尤以“境界说”最为著名,这集中体现在《人间词话》一书中,他自己的词作也是对这一理论的实际印证。

1895年,十八岁的王国维与莫氏成婚,二年多后就离开家乡海宁,赴上海求学,然后又东渡日本。1905年时,长期在外奔走的王国维回家探亲,才与夫人再次重逢。一般认为,这首《蝶恋花》就是因此而作。

王国维做事从来承袭易,创新难,在思想、学术和艺术上皆是如此。灿若星汉的诗词曲赋,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也让求新求异之人不时产生难脱古人窠臼的痛苦。黄鹤楼上,李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近代才女冰心亦有“一面欣与古人契合,一面又有‘恨不踊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之叹。”(《寄小读者·通讯十六》)近人诗词若无时代依托,往往或流于陈滥,或失于刻意,情真意切的佳句更是难。

历来吟咏,多以离愁别恨为苦,词人也深解其中况味。但不想此次归来,见花树零落、人颜憔悴,叹流光无情、青春易逝,其相聚之苦更甚。

但“花底相看无一语”的情感却不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那样浓烈,绿窗春晚中弥散的与其说是儿女间的哀愁,还不如说是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待到晚间灯下,想享受重逢的欢愉,可新欢一丝怎敌旧恨千缕?结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却是比白居易笔下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简简吟》)更为沉郁。

暮春的花朵与镜前的容颜合二为一,美就这样悄然逝去,再难挽回。这番景象下是压抑不住而缓缓流泻出的悲伤,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感到莫大的心痛。而事实中果真如此,莫氏体弱多病,两年后撒手人寰。

风花雪月,别恨离愁,儿女情长,美人迟暮。这首词的题材不是独特的,亦无险涩的语句,让人动心的还是真情实感。尤其是最后两句,意境深婉,细细味来,似乎在哀痛中透出永恒的规律和哲学的空灵,使得全词的境界又深了一层。

王国维的词现存共115首,主要收录在《人间词》甲、乙二编中,他对自己的词作也是非常自负的。至于究竟哪些词更佳,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些评论者认为这首《蝶恋花》基于主题先行,因此所表达的情感稍显疏离,不够真切,或者说还未达到“无我之境”,不如“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点绛唇》)之句。

但参以《人间词话》中的评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静安此词达到了其自拟的标准,确实也打动了读者,结尾二句甚至可与作者一向推崇的李后主、姜白石的词句比肩,已是近代诗词中难得的佳作了。

– E N D –

编辑:艾叶

董元奔|怎样理解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文艺随笔)

原创文/董元奔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提出来的一对文艺学概念。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王国维的解释语焉不详,或者说不够具体,后人在理解上遂多有附会,以至于我时常看到人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列举所谓“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的例子。

王国维《人间词话·定稿六十四则》之三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是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最初解释,也是通行至今的权威解释。

人们在理解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解释时,常常不愿意钻研“以我观物”、“以物观物”,而是想当然的认为“有我之境”就是在诗的意境中可以明显看到诗人的身影,“无我之境”就是在诗的意境中看不到诗人的身影。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符合王国维的原意呢?孔子曰:“诗言志。”既然是诗,它就必然有诗人的身影,必然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熔铸其中,撇开诗人和他的思想情感,是不会有诗的。

即便还是从王国维出发,我们看看王国维所举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例子就明白了。《人间词话·定稿六十四》之三:“‘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泪眼看花”的人当然是诗人自己,有我之境的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但是“采菊东篱下”的也是诗人自己,“见南山”的就是刚才采菊的诗人自己,后一个例子怎么就成了无我之境了呢?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上。花是物,是不会说话的,“花不语”是诗人把自己会讲话甚至会流泪的属性附会到了花的身上,所以是“以我观物”,或“以人观物”,故“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而“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在“采菊东篱下”的时候偶然所见,由于诗人并未说他见到了南山的什么风光,因而沉吟中的诗人在见到南山的那一刻,南山已经染上了诗人正在侍弄着的菊的色彩,这种色彩并不是菊花的黄色或白色,而是菊所蕴含的那种高洁的,不同流合污的品质,诗人通过菊把自己的高洁情怀寄托给隐者爱去的南山,这就是“以物观物”。

用“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似乎还不能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解释得通俗易懂,王国维自己后来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则中继续解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其实,这种解释还不如“以物观物”、“以我观物”容易理解,但是这两句话进一步揭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中都是有“我”存在的这一艺术事实。“我”在静中观物,心容易沉下去,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从物的自身层面观物并得到诗意,这是无我之境;而“我”在“由动之静时”观物,情绪处于从激动向平妥的转化之中,心有所感,就会一下子被表达出来,“我”代物发了言,这是有我之境。既然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之”,看来,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理论中,“无我之境”是“有我之境”继续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无我之境”比起“有我之境”来说,它更加成熟,具有更高的艺术品味。

王国维用“静中得之”来进一步解释某种意境是否“无我之境”,固然强调了抒情主人公必然存在于一切诗的意境中,但是其“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却越发扑朔迷离了。于是,王国维再进行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一优美,一宏壮也。”这里的优美和宏壮,出现于王国维时代方兴未艾的关于美学范畴的研究中,这两个概念在清代学者姚鼐的理论体系中被称为阴柔和阳刚,王国维之后被人们改称为优美和崇高。优美指艺术的秀美、纤丽美、典雅美,其基本特征是和谐;崇高指艺术的遒劲美、雄健美、壮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突破外界压抑时的艺术显现。王国维引入优美和崇高来对“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作进一步解释,显然离开了其最初的“观物”论。优美和崇高作为艺术美的两种形态,其实是与“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没有什么牵扯的,诗人完全可以在“静”中体味到大山的雄壮、大河的壮丽,也完全可以在“由动之静时”对一位面含淡淡忧愁的绝世佳人发出难以抑制的情感呼唤。尽管如此,王国维引入优美和崇高也是有他的考量的,优美的本质是和谐,崇高的本质是“释放”,这与诗人能否于“静”中观物,能否于“由动之静时”观物有关,王国维总还是没有忘记他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物”论吧。

说到这里,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就容易理解了。首先,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都在境中。其次,在“有我之境”中,“我”直接对物象下结论,发表看法,表达思想情感取向;而在“无我之境”中,“我”把自己的判断、结论和情感取向托付给物象,由物象以自己蕴含的意味把“我”的思维结晶传递出来。一言以蔽之,“有我之境”就是有感直发,“无我之境”就是有感借物而发。比如: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者未必认为那月光像霜,李白直接下判断,所以是有我之境;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诗人所见,诗人当然在诗里,但是这只是诗人平静的描述,困居异地的诗人把想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寄托给了自由的黄鹂和白鹭,这就是无我之境。


【说明】正文插图来自头条免费图库(编辑:董尧)


 

(作者肖像)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江苏宿迁人,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江苏省著名辅导工作者,学业主攻唐宋文学,兼涉文史哲诸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