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魏巍作品(威威汽车坐垫怎么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魏巍作品,以及威威汽车坐垫怎么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画卷——读魏巍《东方》

魏巍(1920年—2008年,本名魏鸿杰,魏巍是他的笔名),这个响亮的名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曾传诵过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儿为勇土而开》等著名篇章……1978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方》在我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很快,在文艺界内外反响热烈……

 

魏巍著《东方》(上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

 

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作品,我们已经见过不少。但是,像魏巍同志的长篇巨著《东方》这样全面而深刻地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战争的每一个战役,各个重要阶段的重要事件都概括进一部小说,并且将战争与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结合谱写,小说的场面这样大,反映的生活面如此广阔,描写的人物这样多,故事情节如此丰富多姿,而且又写得如此地成功,如此地感人,在“文革”后,这还算是第一部——出类拔萃的一部。可以说,《东方》这部长篇小说,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十分生动而多彩的历史画卷。

 

魏巍戎装照

 

这幅历史画卷的中心部分,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战争中居于正义方面的中朝军民的英雄群像。在这里,有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红军老战士、志愿军英雄团长邓军和他的亲密战友、团政委周仆,有出身贫苦,从小与地主恶霸坚决斗争,少年时即参加革命部队,志愿军部队的全军战斗英雄郭祥和他的战友们:老模范康保,钢铁战士、调皮骡子王大发,人民功臣刘大顺以及乔大夯、花正芳、杨春等;在这里,有“子弟兵的母亲”杨大妈和她的丈夫杨大伯,有“志愿军的未婚妻”来凤以及金丝和小契;在这里,还有英雄的朝鲜军民金银铁、朴贞淑和小英子……这些中朝军民的英雄形象身上,都具有饱满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辉,但同时又各有不同的性格,各有独具的特色,人物的面貌绝无重复雷同的地方。

 

魏巍在抗美援朝前线留影

 

在这幅历史画卷的众多英雄形象之中,以主人公郭祥的神采英姿最为突出、最为显著。作家用浓墨重彩,既勾画出郭祥幼小时的生活和爱憎,又描绘出在革命部队里郭祥所受到的培育和在斗争中的不断成长;既清晰地反映出在血和火的战争考验中郭祥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又细致地表现出郭祥在爱情生活中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和情操。同时,小说还有力地揭示了郭祥“真正为革命为祖国不惜献身”的时代英雄的鲜明特征,充分地描述了他机敏、伶俐、智慧而勇敢的“嘎”的个性。因此,郭祥的英雄形象,不仅血肉丰满,活力充沛,而且神采奕奕,跃然纸上,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这是如恩格斯所说的那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具有鲜明的共性,又具有生动的个性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把它置于我国文学艺术的人物画廊里,也是毫无逊色的。

 

魏巍在抗美援朝前线采访

 

这幅历史画卷,是以广阔的历史事实和丰富的现实斗争为背景,借以展示出绚丽多姿的历史画面,丰富多彩的斗争场景。它有主人公少年时代的生活细节,也有杨大妈青春时期的不幸遭遇以及跟随子弟兵的斗争生涯;它有朝鲜前线的硝烟滚滚、战火纷飞,也有冀中平原的农村村生活和两个阶级的搏斗;它有革命战士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也有投机分子蜕化变质而成为可耻的叛徒和逃兵;它有尖锐激烈的血和火的斗争考验,也有轻松别致的抒情式的爱情生活……总之,使人看来兴味盎然,感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1982年,《东方》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再版。

 

纵观这幅历史画卷,不仅气势宏伟,色彩斑斓,画面广阔,而且有许多精彩的细部,描绘得十分生动感人,引人入胜。比如,第一部的《故乡》一章,一开篇就那么让人不忍释卷;《大妈》一章,以十分简练的笔墨,稍稍几笔就勾勒出大妈、大伯、大乱等几个人物的鲜明形象和他们之间的细微关系;第二部的《军中便宴》一章,多么生动地勾画出邓军、周仆、郭祥和乔大夯等几个不同个性和风格的人物形象;第三部的《闸门》三章、第四部的《征服“死亡地带”》两章、《黑云岭》三章、第五部的《在五面包围中》三章、第六部的《红旗飞舞》两章和《灯火灿灿》一章,多么有力地表现出郭祥和他的战友们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读来真是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总之,长篇小说《东方》通过广阔的历史画面和斗争生活的描绘,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各个不同的方面,充分地展示出我国五十年代初期朝气勃勃、蒸蒸日上的时代生活气息,真实地表现出站立起来了的东方人民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革命精神。所以,我们说这部小说是幅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成功的历史画卷,这是作家魏巍同志提供给我国人民的十分珍贵的一份精神财富和一部优秀作品。

 

魏巍晚年

 

我这样肯定《东方》,并不是认为这幅画卷上毫无瑕疵。比如,小说的很多篇幅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但在后半部的某些章节中,却有交代事件过程较多而疏忽了形象塑造的地方;小说勇于去揭示生活的真实面貌(如对调皮骡子开小差等处的描绘),使作品富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但对陆希荣蜕化变质的过程,笔墨却稍嫌匆忙一些,他自伤离队的根据也略感不足;小说对革命的正面力量写得比较充分有力,但对反面力量(如对敌军、对李能等)却显得笔力较弱;小说把杨大妈的形象描画得相当深厚、动人,但在《城市》一章里,杨大妈在农村阶级斗争的尖锐时刻和秋收的大忙季节里,却同意贺华接她到北京长辛店去做客,似乎不太符合杨大妈的性格发展逻辑,情节和事态的发展也有点不大自然,稍嫌生硬,……凡此等等,都是作品的弱点和不足。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这幅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画卷的灿烂光辉。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在亲切地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段艰苦的战斗历程,深刻地总结这一段斗争生活的宝贵经验的时候,自然从当时那些时代英雄形象的身上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精神力量,使我们更加充满了活力和信心,随时准备给敢于来犯的侵略势力以迎头痛击,同时,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魏巍故里碑记

 

据1979年1月10日所撰评论文章修订

魏巍之女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来自父亲情感的长期积累

编者按: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为致敬保家卫国的英雄先辈,新京报推出“重返鸭绿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专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之子、吉林省原省长洪虎,《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之女魏平,抗美援朝老兵唐章洪、颜怀俭、潘夕彬、岳传贤,以及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原型之一吴炯、朝鲜语联络员文圭焕和战地记者孙佑杰,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专访《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之女魏平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11日,魏巍撰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也极大鼓舞着朝鲜战场上将士的斗志和士气。“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影响几代中国人。

“我父亲跟战士们有深厚的感情,亲历朝鲜战争后,他急于告诉祖国人民,最可爱的战士们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精神去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近日,魏巍女儿魏平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回忆72年前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过程。

魏平表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父亲魏巍很久以来脑子里就翻腾着的一个主题,是他内心情感的长期积累。“这些平凡、普通、质朴的战士创造了伟大历史,我父亲用最真挚、最热烈的感情把它真实叙述了出来。”

2004年秋,魏平陪父亲魏巍散步。(受访者供图)

谈魏巍在抗美援朝一线“他们昼伏夜行,面对陌生的国土、漆黑的道路,甚至还会遭遇特务,艰险可以预见”

新京报: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以谈谈你父亲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吗?

魏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父亲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抗大毕业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政治部没多长时间,他就申请下放基层,在红军老一团一营任教育干事。

这是当年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英雄连队,多数连排干部和班长是老红军,父亲对他们非常敬慕。在这个英雄连队,父亲参加过大龙华歼灭战、雁宿崖歼灭战和黄土岭围歼战等有名战斗,之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历次反扫荡战役,随部队活动在易县、满城、徐水、涞水等狼牙山周围地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我父亲说:伟大的人民群众不仅教育了我,也养育了我,对此永远不忘,同时也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志愿军出征时,父亲刚从野战部队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恰逢总政治部筹划派一个小组赴朝鲜了解美军战俘思想情况,以便知己知彼开展对敌政治斗争,父亲就积极申请了这个任务。他们小组一共三人,一位是新华社处长陈龙,还有一位是新华社顾问、英国共产党员夏庇若同志,他自称是英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2月,在志愿军入朝一个多月后,他们三人迎着风雪向朝鲜进发。在战俘营,他们完成调查任务写了份详尽调查报告,本可以回国,但都想上前线去看看,志愿军首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950年12月,魏巍第一次进入朝鲜。(受访者供图)

美军凭着强大空中优势,让我方损失很大,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称此为“空中绞杀”。他们只能坐着车昼伏夜行,面对陌生的国土、漆黑的道路,甚至还会遭遇特务,艰险可以预见。

父亲曾回忆,他们过汉江时,桥已经被炸得不见踪影,只能从冰上过江。他们没有犹豫,让战士开足马力冲了过去。冲到对岸后,三人都深吸一口冷气。

摸黑走了很远还不见部队,他们意外发现了英文路标,发现不对劲儿,就让夏庇若去认。夏庇若说,前方是美军阵地,好悬,差点儿当了美军俘虏。几个人很庆幸,最后终于在汉江南岸找到我们师的指挥所,亲人相见,分外热情。夏庇若他们去汉城后就回国了,我父亲留下来,在前线采访了三个月。

谈《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过程“他急于告诉祖国人民,我们最可爱的战士们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精神在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

新京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魏平:在朝鲜,我父亲亲眼看到了战地条件的艰苦、敌我力量的悬殊、战士杀敌的无畏、前线战争的残酷。我们有的战士耳朵被爆炸声震聋了,但比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更加英勇无畏。这些场景,他说终生难忘。

父亲本就与战士们有深厚的感情,亲历朝鲜战争,英雄事迹深深感染着他。他急于告诉祖国人民,我们最可爱的战士们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精神在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

许多人问这个题目的由来,父亲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很久以来脑子里就翻腾着的一个主题,是我内心情感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次到了朝鲜,这种感情更深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词就从心底跳了出来,我当时就把它记在了本子上。”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看后指示印发全军。朱总司令称:“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周总理作报告时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说到这里,周总理大声地问:“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父亲在后排站了起来。

新京报:你认为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

魏平:在朝鲜战场上,这些平凡、普通、质朴的战士创造了伟大历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雄主义。这些高尚的行为和思想是怎么来的?为了寻找答案,我父亲找了很多人谈话,让他们把心里话谈出来。

志愿军战士虽然经历不同、认知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党的教育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是他们英勇无畏的根本动力。父亲挖掘出这些宝贵的品质,用最真挚、最热烈的感情把它真实叙述了出来。

他将自己的感情同志愿军战士们的顽强精神、英勇事迹融合在一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这么多年过去,这篇文章仍然有强烈的感染力。

1952年夏,魏巍第二次进入朝鲜,与63军战斗英雄合影,左三为魏巍。(受访者供图)

谈“最可爱的人”的时代价值“鼓舞着解放军戍守边防、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新京报:你怎么看“最可爱的人”这五个字的时代价值?

魏平:有一段时间这篇文章被从课本中拿掉了,有些年轻人可能不了解,但“最可爱的人”这个词语已经深入人心。我想这是因为我父亲真实反映了中国军队在党的培育下、在沙场锤炼中形成的世界一流军队的本质。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英勇顽强、坚韧、善良,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和来犯之敌,不管是井冈山时期、长征路上,还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都反映了这种优良品质。我父亲喊出“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是他的首创,他说出了许多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话,“最可爱的人”这五个字概括了志愿军精神,使广大群众对子弟兵有了更深感情,提高了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使志愿军战士受到极大鼓舞。他们以此自律、见诸行动,影响了一生。

这个词数十年来也鼓舞着解放军戍守边防、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一位解放军说,我是一名军人,对魏巍同志有特殊的感情,他给了我们这些当兵人最高的荣誉。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我父亲的文章和“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所产生的精神激励作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用数字来量化。

“最可爱的人”现在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代表一种崇高精神。我父亲特别善于赋予词汇一种非常深重的感情,像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用“地球的红飘带”来形容长征的壮丽和对它的崇敬。这是我父亲的才能,我为此感到自豪。

新京报:这部作品发表后,魏老收到很多来信。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魏平:最近我在整理父亲的信件,看到了许多来信,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就有400多封,都非常感人。

有战士说,你怎么这么熟悉我们,连伴着雪吃炒面都知道。有伤员说,让我快点好起来再上阵杀敌吧,要对得起这光荣的称号。

一名叫林茂钦的战士说,当我们连续不休息晚上行军的时候,当在漆黑的夜晚翻过大山雨林的时候,当身上又冷路又滑、因运输吃不上粮食的时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你的话,“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第一流的军队——人民志愿军,他们是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这给我们带来了力量,我们也要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带给朝鲜人民。

还有许多可爱的学生来信,他们非常崇敬志愿军战士,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所感动,表示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谈创作《东方》“他认为应该写一部更丰富的长篇小说来反映这场战争”

新京报:1978年9月,魏老创作的75万字长篇小说《东方》出版,再现硝烟的战场。《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经很有影响力了,为何会继续创作《东方》?

魏平:回国以后,父亲进一步思考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越想越不简单。首先是出国作战的决策,如果没有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是做不出这个决定的;没有正确指挥,这场战争也不能取得胜利。

第二,父亲当时在战场上亲历的战士的英勇、战争的残酷以及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等,通讯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他认为应该写一部更丰富的长篇小说来反映这场战争。

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要建设起来,既要依靠党的方针路线,也要充分发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志愿军当时在敌我装备相当悬殊的条件的革命精神极其可贵,如果用志愿军式的革命精神去建设祖国,国家发展就会快一些。

第四,为反侵略战争做准备。他认为,将来一旦发生战争或国家遇到危难,我们有准备和没准备是不一样的。准备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要有这个准备。

新京报:魏老与“最可爱的人”有很深的感情,他是如何关爱志愿军及烈士后代的?

魏平:我父亲对志愿军亲属充满了感情。松骨峰阻击战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隋金山,他的儿子隋凤喜因为身体不太好,生活很困窘。我父亲就积极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2004年还嘱咐我给他寄去了2000块钱,并给当地民政部门写信请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隋凤喜后来到北京后,握着我父亲的手就落泪了,管我父亲叫爸爸。我父亲也很激动,对隋凤喜说,“你父亲那一代牺牲得很壮烈。他们切断了敌人的后路,松骨峰不是很高,我去的时候仗已经打完了,没剩下多少人……”那个场面,非常感人。

谈父亲印象“是一个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也是一个无畏的战士”

新京报:魏老生前对你们有哪些特别要求吗?

魏平:父亲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治上要热爱人民,和人民站在一起,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工农去奉献。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做自私自利的人。

新京报:据报道,魏老生前的生活特别简朴。他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你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魏平:我父亲的生活确实特别简朴。平时工作特别忙,出版社、杂志社经常来催稿。有时候他连夜写稿,早晨报社编辑就骑着摩托车在外边等着,写完就把稿件送到报社去。

父亲非常勤奋,他从不浪费时间,节假日只要没有其他事情,就读书或写写东西,一直到晚年。2008年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在病床上写了一篇纪念田间的文章,大概有5000多字。

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经常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特别喜欢深入群众。为了解工人阶级状况,也为了补充《东方》素材,他到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厂生活了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和钱小惠叔叔一起完成了《红色的风暴》电影剧本写作,后来还写了《邓中夏传》,写了反映当时工人生活状况的《老烟筒》。他骑着自行车在河北农村生产队深入群众了解农村情况,吃派饭,与农民交朋友,到公安部门查阅档案。他在《东方》里写地主用美人计的这些情节,都是在档案中获取的。

父亲还经常接待志愿军战士和来访群众,对他们非常和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了群众来信,他有时间就回复,他对普通人充满了热情。

新京报:你退休后一直在整理父亲的书信、作品。穿梭于这些故纸堆,是不是对父亲有一个新的了解?

魏平:通过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我认为父亲是一个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也是一个无畏的战士。他虽然很有名望,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人民。看到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他会用手中的笔大声疾呼。

1999年9月28日,魏巍到京郊阅兵村看望参加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松骨峰连全体官兵。(受访者供图)

谈抗美援朝精神继承“年轻人要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新京报: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你最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魏平:我想对父亲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回归课本了,更多的年轻人正在践行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在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年轻人奋不顾身、逆向而行,他们被称作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祖国在变强大,可以告慰父亲了。

新京报:青年一代应该如何继承好抗美援朝精神?

魏平: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我认为,要加强教育,使青年一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百万革命前辈用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换来的,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年轻人要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要加大宣传,使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续传承。

新京报记者 何强 受访者供图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