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块多少钱与巴克块搭配钢珠

01

第一次知道《荒野的呼唤》这本小说,是在某个公号大V的文章里。据说它被誉为“世界上读得最多的美国小说”,对这个赞誉,我是将信将疑的。

看了该大V的介绍,我打开某宝搜索,想着该给凌宝买本书了,于是下单买了它。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里面的插画由意大利画家毛里奇奥·浮雷洛所绘,著名翻译家刘荣跃翻译。

小说不长,只有七章,几万字,故事也不复杂,但读下来,我想用“震憾”两个字来形容,更想写一篇文章与朋友们分享。

生活在美国南部圣克拉拉谷的巴克过着平静优裕的生活,巴克是一只圣伯纳犬,性格温顺,体型壮硕,深受大法官一家人喜爱。

1897年秋天,“克朗代克发现”(即淘金热)将世界各地的人吸引到了克朗代克河周围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那时候,人们急需大型身强力壮、长着暖和长毛的狗来为他们干活,并用它们的毛皮御寒。

很不幸,巴克就成为了人们的目标之一。

一天晚上,巴克被园丁助手曼努埃尔骗出去,卖给了别人。后来,又几经转手,巴克从温暖如春的南方来到北方,被驯练成了往返于淘金路上的拉撬狗。

为了生存,巴克努力适应全新的一切,在棍棒和犬牙的残酷法则下,巴克被迫激发出了早已消失的原始的本能。后来,它杀死了拉撬狗队伍中最大的敌人斯皮茨,成了领头狗。

但巴克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它和伙伴们先是被卖给了一位苏格兰混血儿,开始拉沉重的邮车。这段岁月,巴克它们虽然辛苦,但却被驭手们照顾得很好,也算是不幸中的幸运了。

不过,当它们被卖给完全不懂行情的哈尔、查尔斯和梅塞德斯三人后,巴克它们的痛苦日子就来了。

一路上,巴克它们既疲惫不堪,又无可奈何,狗狗们累死的,病死的,个个死气沉沉。

好在,巴克幸运地遇到了它最后的主人,约翰·桑顿,一位懂巴克、爱巴克并把巴克救下来的男人。

巴克在约翰·桑顿的照顾下慢慢恢复了生机,并和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几次救了他的命,并在一次赌注中为他赢得了1600块钱。

但不幸的是,有一天巴克狩猎回到营地,看到约翰·桑顿和同伴三人被一群伊哈特人(印第安部落之一)所杀,巴克盛怒之下,冲向那一群人,咬死了他们当中好多人,为主人报了仇。

约翰·桑顿死了,巴克与人最后的联结断了。后来,一大群狼侵入了巴克的山谷,巴克勇敢地挑战它们,它以一敌众,狼群在它的攻击下溃败。

巴克成了狼群的首领,它们一起奔跑在荒野上,边跑边嗥。

几年后,巴克成了伊哈特人口中让他们害怕的“幽灵狗”。

读完一遍,我意犹未尽,又翻回去,将一些段落仔细品味一番。

很久没读到这么硬核的故事了,作者将这一段故事写得荡气回肠,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对原始欲望的探索,以及对恶劣环境的描写,让我一会儿对巴克担忧,一会儿为它自豪,一会儿为它哀伤。

翻译老师也很赞,我觉得他准确领会了这本书的精髓,他用词精准,语句优美,描写引人入胜。我和凌宝勾画了许多好词好句,我开玩笑地说,这本书够你写好多个摘抄了。

还有插画老师的画,细致入微,与本书丝丝合扣,为这本书的精彩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巴克

 

02 巴克的聪明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我和凌宝讨论巴克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比如:巴克很聪明。

这种聪明虽然是在极端环境下痛苦的领悟,但对孩子来说,这种经由自己切身体会而获得的聪明,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巴克生命中第一个痛苦的领悟是:自己根本无法反抗一个手持棍棒的人。它吸取了这个教训,今后永远也不会忘记。”

那时候,巴克被关在板条箱里,赶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对被欺骗的愤怒和对未知的恐惧,让巴克心里极度愤恨。

后来,它被带到了红衫男人那里,这男人打开了板条箱。巴克恢复了自由,立刻冲向他,准备发泄一番。结果,红衫男人手中的大棍结结实实地给它上了一课。

红衫男人不仅教会了巴克生存法则,也开始激发了巴克体内的原始兽性。

2.“就是这么回事,没有公平可言。一旦倒下,你就完了。好吧,注意,绝不能倒下。”

这是柯利的惨死对巴克的教训。

柯利是一条温厚的纽芬兰犬,当初它和巴克一起被佩罗从红衫男人那里领走,从西雅图来到了北方的戴依海滩。

在戴依海滩第一天,巴克就被血淋淋的场面震惊了。

柯利友好地靠近一条爱斯基摩犬,但那条狗却如闪电一般跃起,用它那坚硬的钢牙撕裂了柯利的脸。这还不算,三四十条爱斯基摩犬悄无声息地将两条搏斗的狗团团围住。而失了先机的柯利刚一倒下,就成了这群狗的战利品。

从此,巴克就记住了,与敌人交锋,绝不能倒下,一旦倒下,它就完了。

后来,它与斯皮茨决一生死,有几次它差点倒下但它几乎在空中就调整了自己,始终让自己处于站立姿势,不能倒下。

 

巴克与斯皮茨决一死战

 

至于其他,比如第一次拉撬,巴克很快就领悟了其中要领,让佩罗和弗朗索瓦赞叹不已。

第一次在雪中露营,巴克也轻松掌握,第一天当上领头狗,巴克的领袖才能就显露出来,将原来松散的狗队治理得服服贴贴。

至于后来巴克挑战一头巨大的驯鹿,它用它无比的狡猾和耐心,以及强大的体力,将对手耍得团团乱,却无可奈何。

巴克的聪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经历了痛苦才领悟到的,但对孩子来说,融入一个新环境,适应一个新集体,掌握一项新技能,需要的,不恰恰是这种经由切身体会,经历磨难才得出的经验吗?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传授经验,却不允许他们自己去体验。

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写道,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她以自己为例,自小被父亲放养,允许她玩一切不危险的东西,所以,她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像孩童一样旺盛。中学时李雪痴迷于物理,大学读了物理系,后来好奇经济学是如何解释世界的,于是拿到了经济学第二学位。但她还是迷茫,于是转向心理学,在这个领域她找到了自己所爱。

对今天的孩子来说,一些需要他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出的结论,被很多家长无情地拒绝了。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不能玩刀子,会割伤手。但若有一天这个孩子不小心被绳子缠住绊倒,他能想到去找一把刀子或类似尖锐物体来割断绳子吗?

我想,巴克的经历给我们父母也上了一课,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去体验,去经历,才能培养出他们某些方面的聪明才智来。

 

巴克和伙伴们在冰天雪地中前进

 

03 巴克体内的巨大潜能是如何被激发的?

巴克它们面临的艰难环境,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恐怕很难有机会亲身感受了。

在被倒卖的那天之前,生活尤如王子一般的巴克,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从天堂到地狱,只不过隔了一个晚上而已。

巴克的做法让人称赞。它虽然一开始愤怒、恐惧,但后来就坦然接受了一切,而且,它极力调整自己,在挽具里拼命地干活,并为此感到自豪。

这样的生活让巴克充实,它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且,并不想回到过去。

要知道,不是所有南方狗都有巴克的领悟。斯皮茨为什么欺负巴克,恨不得杀死它,因为:

“它之所以觉得巴克奇特,是因为在它认识的不少南方狗里,没有一只能在野营或长途跋涉中表现得这么好。它们全都太软弱,不是累死,就是冻死、饿死,然而巴克是个例外。只有它挺过来了,并且状态越来越好,在力量、野性和狡猾方面与爱斯基摩犬不相上下。”

生命的潜力、古老的原始的本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在对手虎视耽耽下,在巴克体内被激活了。

“它不仅从经验中学习,还从沉睡已久、渐渐苏醒的本能中学习。代代驯养的特征从它身上消失,族群早年的特征模模糊糊地出现在它的脑海里。在那个时候,野狗成群结队地穿行在原始森林里,一旦发现猎物就扑上去把它咬死。对它来说,学习用牙齿撕咬、像狼一般猛扑一点也不难。被遗忘的祖先们不就是这样进攻的吗?它玩的这些,正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古老把戏——巴克体内古老的生命力被激活了。”

人们常说,有时候,不逼自己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可挖。这句鸡汤,用在巴克身上是极合适的。

巴克身上另一点被人广为称赞的是,它用尽力气,拉动了重达1000磅的面粉,为主人赢得了1600块钱。

我想,支撑巴克在寒冷天气(零下六十摄氏度)下,用力拉起被冻僵的半吨面粉的是,约翰·桑顿对它深深的爱。他不仅救过巴克,对巴克更像是对孩子一样,无私地爱它,照顾它。

于是在他的热切期盼下,在他鼓励下,巴克成功了。

而在孩子身上,如何合理地引导他们,如何挖掘他们的潜能,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巴克成功拉动了1000磅面粉

 

04 写在最后

巴克最悲惨的一段,莫过于被哈尔、查尔斯和梅塞德斯三人买走的那段日子了。

这三个人完全是外行,淘金路上如何规划,每天走多少路、每天喂多少狗粮、如何安营、如何判断天气,他们是不懂的。不仅不懂,还狂妄自大。

结果,整个队伍在行进途中,不断有狗死去,巴克它们等几个存活下来的狗也生不如死。后来,自大的哈尔不听约翰·桑顿的劝告,执意要前进,不顾冰层有随时会断裂的危险。

这一次,除了巴克被约翰·桑顿救下,剩余的狗和他们三人都掉进了冰层。

真是让人又生气又可惜。

对于未知的领域,如果要探索,请做好万全的准备,甚至请有经验的人来担当重要职位,是很有必要的。

无知者无畏,除了能彰显自己的勇气,并没有其他好处,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哈尔执意要前进,对约翰·桑顿的劝告无动于衷

 

而巴克生命中最快乐最放松的生活,是跟约翰·桑顿在一起时,这也是书中为数不多的比较轻松的描写。

很可惜,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人生总有很多无常。

那一次,巴克用了四天时间将大驯鹿拖垮,并把它干掉。它守在猎物旁边,一会吃一会睡。等它终于休息好,体力充足时,它开始返回营地。

还没到达营地,巴克就感觉到大地上有一股躁动。它直觉,有什么事发生了。果然,伊哈特人杀死了约翰·桑顿他们。

巴克嚎叫一声,生平第一次,它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它冲过去,将伊哈特人首领第一个咬死。它继续攻击,将这群人冲击得七零八落。

这一段描写很精彩,把巴克的愤怒和凌厉攻击写得绘声绘色。巴克越愤怒,它对主人的感情就越深厚;它攻击得越凌厉,它身上的野性就越突出。

 

巴克征服了狼群,带领它们奔跑

 

我对凌宝感慨,巴克好可怜,好不容易遇到了爱它的新主人,主人却又被杀死了。

可凌宝想,巴克不可怜,它是王者,它连狼都能打败,成为它们的首领,它威风着呢。

也对呀。

纵观巴克这段生命,有低谷,有高潮,有快乐,有痛苦。它懂得反思,懂得迂回,有勇有谋,难怪会成为伊哈特人都害怕的“幽灵狗”,带领狼群纵横荒野。

合上书,闭上眼, 我仿佛也看到在寂静的荒野上,有一条狗在奔跑,嗥叫。

这本书读起来不难,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都可以找来读一读,来感受下巴克的魅力。

最后,以这本书最后一段来作为本文结尾吧:

“当漫长的冬夜来临,捕食的狼群进入低矮的山谷时,在苍白的月光或朦胧的北极光下,它跑在狼群前面,那巨大的身躯跃动着,飞跃于它的同伴之上。奔跑中,它拉开嗓子,唱起世界诞生之初的那首歌——狼群之歌。”

 

 

【学习小组按】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开始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年龄与如今的“90后”相仿。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时至今日,为何马克思主义仍在指引着中国前进;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在困惑茫然时,为何仍会想起马克思?

今天,学习小组推荐2018年5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他一思考,人类就有了答案》,供大家学习。

200年前,5月5日,德国边境小城特里尔,想必伴着一声啼哭,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诞生于此。多年以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发现,记住1818年5月5日这天特别容易,“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哭”。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事业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之一。

200年后,4月23日,中国首都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从一个伟大人物诞生,到一个伟大思想在东方大国落地生根,照耀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间跨越何止万水千山,时针在表盘上转过何止万轮千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信仰,是力量,是原理,是精神,是事业,是实践,更是开启新篇章的武器。

这是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的中共刘集支部旧址收藏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书名排版有误)。在刘集村几位党员半个世纪拼死守护下,这部《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译本终得保存。 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摄

伟大也要有人懂

1918年,整整100年前。

一个26岁的湖南青年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初来乍到,只能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起助理员,月工资8块大洋,住的小屋里挤满了8个人。境况虽不好,却很适合求知,因为图书馆的常客中包括那个年代许多风云人物。正是在这一年,马克思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

31年后,新中国成立在望时,这位叫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者,写文章感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这一天是6月30日,第二天就是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

历史充满巧合,马克思诞生那年,黑格尔应聘到柏林大学任教;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那年,黑格尔去世。如今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的哲学从黑格尔那里获得诸多教益,又批判了其中的矛盾之处。

时间的巧合,为历史增添了几分庄重。但穿越200年的时光隧道,人们已难以想象,马克思何以成长为马克思。人们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在遇到问题时,在困惑茫然时,重新想起马克思。

韩毓海对马克思真正的记忆,始自2003年。时值非典期间,他走入北大附近一家旧书店,看到角落一整套黑皮精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问价格,店主懒懒地回应:“一百。”见他惊讶,店主会错了意,改成了“八十”,而且当场捆好,用自行车推到了韩毓海家中。

读完之后,韩毓海自评,“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马克思慈父般的目光、与他乐章般的灿烂史诗狭路相逢。”“四十岁之后方才知道:面对我自己关注的课题——从长时段历史去描述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倘无马克思的视野,倘无马克思的理论做基础,是绝不可能有任何建树和进益的。”

从那之后,这位中文系教授便开始“跨界”,有关马克思的书一本接一本出。《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

正如书名所示,伟大也要有人懂。伟大的思想与理论,需要人懂,更需要人实践。

不能有丝毫动摇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岗位教授陈先达已88岁高龄,依然思维清晰、声音洪亮。这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从1953年进入人大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起,已经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整整65年。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学到的东西比从其他任何哲学家那里学到的要多得多,受益最深。”陈先达感慨。他喜爱老庄,也读过许多西方哲学家著作,但没有什么能与马恩著作相提并论。

于人如此,于国亦然。

“中国共产党人有理由和有必要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陈先达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才开天辟地出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才从黑夜的摸索中找到了走出民族存亡困境和走向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走向,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的进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感谢马克思,感谢马克思主义。”陈先达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才能在民族灾难重重中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点亮一盏明灯,使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这一观点,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共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激情地说:“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还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一个伟大的“幽灵”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这可能是人类书籍中,影响最广泛的开头之一。今年恰逢《共产党宣言》出版170周年,马克思的“幽灵”论,早已名满天下。

要想知道这“幽灵”在中国大地的影响力,只需遍览最近几个月来,以马克思为主题的会议。

4月15日,“思想巨人 伟大旗帜——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4月17日,“永恒的思想魅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思想巨人马克思》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老中青年专家齐聚一堂;4月21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聚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年初,北京大学宣布,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将于5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这将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表示。

要想知道这“幽灵”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只需看看各种展览、会议、图书、文创产品的数量。

哲学教师鲁珀特·伍德芬和漫画家奥斯卡·萨拉特合作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图画指南》在1月推出了新版,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埃斯的新著《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探讨了马克思的成功之处,贾森·巴克的小说《马克思归来》重新想象了马克思的生活与时代。

而在马克思曾长期流亡的英国伦敦,定于5月5日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召开的“马克思200”纪念大会将是今年规模最大的相关会议之一;不列颠图书馆则将举办《卡尔和爱琳娜·马克思珍藏展》,展品包括马克思、马克思家人和恩格斯的书信,还有一批珍稀的首版马克思著作;在马克思故乡,还将举行300多场关于马克思的展览、讲座等活动。

一座高4.6米、重2.3吨的马克思铜像,将在5月5日纪念日到来前,配上0.9米的底座、竖在特里尔市尼格拉门附近的一个广场上。这个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塑,展示的是正在思考的马克思。

“我带着崇敬与使命,也带着马克思故乡的期待与真诚,运用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手法,选取马克思行进中的姿态,着力刻画和表现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马克思,展示他从容淡定、迈步前行在故乡,并从这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永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为山表示。

不只如此,经欧洲中央银行授权,特里尔政府发行了印有马克思头像的零欧元纪念纸币,售价3欧元,首批一面世即售罄。当地官员说,零欧元的设计契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完美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主旨”。马克思啤酒、马克思衬衫、马克思巧克力等纪念品也正在热销。

正如黑格尔所言,“伟大的灵魂——哲学史上的英雄们的身体,他们在时间里的生活,诚然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的著作(思想、原则)却并不随着他们而俱逝。”

“90后”重逢马克思

马克思开始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年龄与如今的“90后”相仿。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学了他的思想,只是为了及格……我亲爱的马克思,统治者说着乌托邦却不知自由该怎么写,你站出来说无产阶级的力量永远正不畏邪……像他一样嫉恶如仇,像他一样不屑权谋,马克思是个‘90后’……”这首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曾风靡一时,词曲作者均为北大毕业生卓丝娜。

中国青年们正在以不同方式,与马克思“久别重逢”。

卓丝娜还参与出版了《马克思靠谱》一书。看目录即知此书风格,“飞扬吧!青春”,“再见吧!黑格尔”,“马克思的朋友圈”,“破土啦!天才世界观”,“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痛并快乐着”,“马克思是个好医生”,“马克思,靠谱”。很明显,此书目标读者是网络时代的年轻受众。

“何为一个成功男人的标准?3岁不尿裤子、6岁能自己吃饭……80岁还能不尿裤子、90岁还能自己吃饭、100岁能不被挂在墙上、200岁还能被挂在墙上。”伴着笑声与掌声,党的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在该校“你好,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上,向年轻受众们介绍马克思——其中不只有“90后”,已经有了“00后”。

“给‘90后’讲讲马克思”,以此为题,8位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80后”青年教师,自4月16日起,在广播中,按时间顺序讲解贯穿马克思一生的19个小故事。“80后”给“90后”讲马克思,在话语体系上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韩毓海从2010年起,在北大开讲马克思,选课人数往往达数百之众。受天津南开中学之邀,他去给中学生们讲了四次课,深受欢迎。最终,给年轻人讲马克思的感悟,以回答全国青少年关于马克思的19个问题为契机,变成了畅销书《少年读马克思》,不但在国内卖了40多万册,在美国的英文版都卖了3万册,德文版亦即将面世。

青年人自己玩起来,则更为活泼。

网络上,马克思的形象正越来越“萌”。微信群里,流传着许多马克思比出“V 字形”胜利手势的表情包;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商讨问题的经典画面,被年轻人配上两句对话——“写什么呢?”“管他呢!反正不是我背”。

在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们用钢珠、小麦、绳子、决明子、钢丝球、大头钉等不同的材料,各自还原了心中马克思的形象。在湖北工业大学,“漫话马克思”动漫设计大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将思政课开到了德国,他们与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党(CDU)学生组织、左翼党学生组织、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等政党组织和青年团体进行深入交流。南京大学的学生们,则到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寻访他的旧居、中学,看到街上连交通信号灯都换成了卡通马克思图案。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马克思?”这个问题近几年频繁出现在许多马克思主义研讨会现场和相关讲座海报上。

提出这个问题,本身便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时代之问。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出而且解答问题,方于这片东方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

以改革开放为例,正是在引发过全民大讨论的问题中开启的。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全国上下就此开始“真理标准大讨论”。其中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一直影响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今年3月25日,“新时代与哲学的使命: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40周年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在京举行。陈先达总结说,“这两个事件从时间上看是偶然的,从理论上看是必然的”。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说,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今天如何读马克思?

答案之一是,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十八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至少5次集体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次数足以说明态度。

中共始终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出卷”,无疑是指时代提出的问题。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有底气回望马克思。

“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却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照此说法,200年前的5月5日,“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开始思想了”。

这仅仅是个伟大的开始,时至今日,我们还在万里之外隆重纪念,不息传承。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