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阿牧云或阿姆卡普公司是骗子公司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阿牧云,以及阿姆卡普公司是骗子公司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四川文坛“双奖”在东坡故里颁出 31位作家走上领奖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眉山摄影报道

11月12日晚, 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颁奖典礼,在东坡故里眉山举行。每3年评选一届的四川文学奖和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是当下四川文坛最重要的两个奖项,被称为四川文坛“双奖”。

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的19件作品的作者和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的13件作品的作者,走上领奖台领取属于他们的荣誉。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分别上台致辞。

四川文坛被注入“新鲜血液”

90后获奖作家周恺:感谢四川文学奖,我一定会继续创作下去

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获奖名单,已于 2021年12月27日晚通过四川作协官网“四川作家网”对外公布。该奖项分为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翻译8个类别,共16部(篇)作品获奖。纵观获奖作品及作者,有宝刀不老的资深作家,也有不少新鲜年轻的面孔,为四川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乐山籍两位作家的作品获得第十届四川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分别是90后作家周恺的《苔》和林雪儿的《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在中短篇小说类别,军旅作家王棵的《从同志到先生》,格尼的《一壁青苔》,贾飞的《远灯》获奖;在诗歌类别, 赵晓梦的《钓鱼城》、彭志强的《二十四伎乐》、敬丹樱的《槐树开始下雪》获奖;凌仕江的《蚂蚁搬家要落雨》、李银昭的《一册清凉》、沈荣均的《天青色等烟雨》是散文类别的获奖作品;周闻道的《重装出围》、陈果的《古路之路》是报告文学类别的获奖作品;儿童文学类别是王林柏的《买星星的人》;文学理论批评类别只有一部作品获奖:白浩和钟良鸣的《二分法和三分火》;文学翻译类别的获奖作品是《灵犀:一位法国诗人与苏东坡的心灵交会》。

在颁奖环节,长篇小说奖获得者、1990年生于四川乐山的作家周恺作为获奖作家代表,上台发表了获奖感言。《苔》是周恺的首部长篇作品,在30多万字的篇幅里,他用超常的耐心和见识,在历史的烟尘中,“还原”再现了一个家族故事。在小说中,乐山的地理风物、历史掌故、人物方言以及晚清四川民众的生活场景,都写得很扎实,展示了一位年轻人对历史、时代、命运的深邃思考。

在获奖感言中,周恺分享了他写《苔》的背后故事:“我的老家在乐山市的安谷镇,我在那出生,在那成长,18岁离开。21岁时,我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写作,有时候会写到那里的某一条街,某一栋房子,某一个人,不过是情节所需。那时候,我写离别,但并不真正懂得离别的滋味。直到27岁时,我舅舅生了重病,他是我最亲的人之一,我频繁回到安谷去看他,我终于动心写一部长一些的小说。这就是《苔》这本小说的缘起。我从那年的3月写到了10月,一头是亲人的远去,另一头是日渐清晰起来的旧时的家乡,真真是一场煎熬。当然,现在这一切已经画上句号。无论对读者来说,还是对作者来说,文学都是揪心的,揪心才使得生命体验更深刻。感谢四川文学奖,我一定会继续创作下去。”

阿来、阿克鸠射、阿微木依萝的作品获“特别奖”

与此同时,对在评奖年限内已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作品,被授予四川文学奖“特别奖”。

获得本届四川文学奖“特别奖”的是阿来的《蘑菇圈》(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阿克鸠射的《悬崖村》(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阿微木依萝的《檐上的月亮》(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

文学翻译类获奖作品来自法国汉学家之手

他将苏东坡视为“灵犀”知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文学翻译类的唯一获奖作品《灵犀:一位法国诗人与苏东坡的心灵交会》,是由法国著名诗人、汉学家克洛德·罗阿(1915—1997)创作的苏轼传记。此次该奖项在东坡故里颁出,算是一种美好的呼应。

克洛德·罗阿是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汉学家。他在文学生涯中不断保持着与中国文化的对话,撰写了大量专门论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著作,还将从中国诗歌中得到的灵感运用于创作中。

他曾来到中国,与老舍、梅兰芳等人交流,并借由罗大冈的介绍,认识了苏东坡及其诗词。在《灵犀》这本书中,罗阿评述了苏东坡的生平和诗词,也讲述了他在中国的亲身经历。

苏东坡是生活在11世纪的中国文人,罗阿却是与之相隔千年之久的法国诗人。他们中间隔着千年的时光,还有语言、文化、思维等种种差异,但罗阿却对东坡以“朋友”相称,甚至热爱到狂妄地认为“他就是我”。他带着对中国文化保持着亲近和喜爱,以法式的浪漫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位与往常不甚相同的东坡形象。《灵犀》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宁虹教授翻译,行文流畅优雅,与罗阿的文风非常贴合。

13件作品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获奖名单,也已于 2021年12月27日晚通过四川作协官网“四川作家网”对外公布。本届一共有13件作品获奖:包括藏文作品奖2件,彝文作品奖2件,汉文作品奖9件。作品体裁涉及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含小小说)、诗歌(含旧体诗词和散文诗)、散文(含杂文和随笔)、报告文学(含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儿童文学、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

在藏文作品类,觉乃·云才让的《牧云记》,扎西的《守望家园》获奖;在彝文作品类,有阿洛夫基、贾巴甲哈的《情满家园》,阿克鸠射的《天梯——来自大凉山阿土勒尔村的脱贫攻坚故事》获奖;在汉文作品类,有梦非的《山神谷》、韩玲的《康家地》、阿索拉毅的《诡异的虎词》、羊子的《祖先照亮我的脸》、 杨胜应的《川北风》、沙辉的《高于山巅隐于心间》、 南泽仁的《远山牧场》、 阿微木依萝的《我的父亲王不死》、 依乌的《啊啵》获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武器装备都“活不长”,却把近半兵力集中于此!印度到底想在边境上干什么?

近日,《解放军报》刊发了反映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

2020年6月,印军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冲突发生后,中方为维护两国两军关系大局,推动局势降温缓和,保持高度克制。但印方多次渲染炒作有关伤亡事件,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国际舆论,污蔑中国边防部队官兵。

2020年6月,印军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视频截屏)

如今,中方媒体公布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事实真相,还原喀喇昆仑的那场英勇战斗,带领人们走近边防斗争一线。

边防官兵们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在什么样的挑战下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今天,库叔就来讲一讲中印边境战场环境的真貌。

文 | 潘新毛 军事科学院原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

编辑| 丁贵梓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绵延边境,紧系祖国山河

中印边境线绵延1700余公里,因双方就边境线划分未达成共识,产生了一些边境争议区。

中印边境东段争议线主要包括:中印传统习惯线(我方主张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方主张线)、实际控制线等;在西段、中段有中印传统习惯线(我方主张线)、非法的“约翰逊线(印方主张线)、实际控制线。

在历史上,中印两国之间的边界长期以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为大致分界,形成传统习惯线。这是在两国人民长期和平友好相处的历史过程中,按照双方管辖所及的范围形成的。

东段争议区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分界线以北地区,即我国藏南地区,归西藏错那县、隆子县、墨脱县和察隅县管辖,总面积9万余平方公里。此外,印度还对多块争议地区和控制薄弱地区提出领土要求。

中段争议区位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恰尔邦和北方邦接壤,共有4块争议区,总面积约2650平方公里。

西段争议区位于我国新疆和田地区和西藏阿里地区,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共有3块争议区,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中印双方的边境摩擦、冲突主要集中在通道地区。

由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阻隔,中印的陆路往来只能沿着山间通道行进。在1700公里的中印边境线上,共有大小通道200余条,绝大多数通道只能通行人和骡马。因气候季节性很强,这些通道大部分时间因积雪无法通行,只有极少部分通道可常年通行。

东段重要通道包括:

*错那-达旺-邦迪拉-提斯普尔通道

这是中印边境东段最大的通道,连接我西藏军事重镇则当和印度重要城市提斯普尔。

错那-棒山长48公里,是一条简易公路,路况差、行车困难。棒山口-达旺-提斯普尔长389公里,沿途翻山越岭,冬春季大雪封山、通行困难,道路遭破坏后不易修复。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我军在该地区共歼灭印军7000余人。

*然乌-察隅通道

西藏昌都至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属高山峡谷地形,全长约532公里,谷宽100-500米,四季畅通。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在该地区歼灭印军1256人,取得了“瓦弄大捷”。

*锡金段通道

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咯则地区亚东县,是锡金进入西藏的最近通道。冬春季大雪封山,其余时间可通行汽车。

该通道距离印度战略要冲西里古里走廊只有几十公里,一旦有必要,我军可迅速切断西里古里走廊,使印度东北邦驻军孤立。2017年的洞朗对峙就发生于此。

中段重要通道分别是:什布奇山口通道、玛那山口通道和乌扎拉山口通道。其中,什布奇山口通道是最重要的一条,它向西通往印度北部军事重镇西姆拉,向东通往我国阿里地区狮泉河。

西段重要通道有:

奇普恰普河谷通道,是印控克什米尔与我国阿克赛钦地区间的重要通道,位于新疆和田县喀喇昆仑高原无人区,平均海拔5300米,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清除了印度越过传统习惯线的全部据点。

羌臣摩河谷通道,是基阿姆温泉与阿克赛钦地区间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4500米。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就发生在该通道北面。

莫尔多通道,是军事重镇列城通往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4300米。1962年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在班公湖地区四战四捷,拔除全部31个印军据点,成功收复巴里加斯、碟木绰克等地。

纳嘎栋通道,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平均海拔4450米。该通道是列城通往狮泉河的要道,若被占领,新藏公路将受到严重威胁。

2 高寒山地,考验部队行动

战场环境是一切军事活动依存的客观条件,直接影响双方对作战样式、作战力量、作战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着作战进程和结局。

中印边境战场环境属于高寒山地,主要特点是“三高”——高海拔、高寒冷、高缺氧。

中印边境地区主要包括3种典型地形,即高原宽谷区、高山深谷区和高山峡谷密林区。

*高原宽谷区

主要分布在中印边境西段和中段,海拔高、谷地较宽,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可达6000余米;谷地宽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达数十公里。山势起伏较小,平均比高300-400米,谷地相对平缓,大部分是荒漠、草甸,也有河流、湖泊、沼泽等。

【注:平均比高,自地物或地貌的基部地面至顶端的平均高度。】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雪封山,但积雪不足1米,对通行影响较小。区域内有国道、县道,路况较好,便于大部队机动作战。

高原宽谷区不利于防守,但有利于装甲机械化部队进攻。例如中段地区的达吉拉山口,宽达2000米,可常年通行,汽车亦可越野行驶通过山口,历史上敌曾多次取道于此入侵我境。

*高山深谷区

主要分布在边境中段和部分东段地区,山高、谷深、口窄。平均海拔4000-6000米,地势起伏剧烈,山势陡峭、高差悬殊,为典型的V型谷;平均比高1500-2000米,部分地区可达3000米;谷底一般宽50-300米,部分地区不足10米,沟谷两侧坡度约50-70度,有些甚至接近直立。

每年冬春季大雪封山,无法通行。区内道路少,具有作战价值的道路更少。除几条国道外,多为简易公路和小道,蜿蜒曲折,最小曲半径仅6米。而且道路纵坡大,有的纵坡超过20%,坦克、火炮等重装备机动困难。

高山深谷区不利于进攻,大部队难以行动,大口径火炮使用受限,但有利于防御,可以利用山脊、狭窄险要地势构建防御体系。

*高山峡谷密林区

主要分布在边境东段地区,既有高海拔冰峰,又有峡谷深渊。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山口两侧山坡陡峭,地势险峻;水系发达、水流湍急,河上架桥困难,桥梁少,夏秋季易暴发山洪;丛林密布,有些地区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该地区仅有几条国道,县道、乡道路窄、坡大弯急,通行能力差。

高山峡谷密林区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大口径火炮使用受限,但有利于小部队穿插迂回。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就是从“贝利小路”插入敌后,切断其退路。

总体而言,高寒山地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低、日照辐射强、风大;海拔在5000米以上时,空气密度约是平原地区的60%,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60%,天气复杂多变,冬季漫长寒冷、积雪厚、气温低,夏季炎热,早晚温差大。

这种战场环境对人员、武器装备和部队行动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初到高寒山地,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长期坚守在此,人的视力、辨色力、听力、记忆力、体力、耐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易感冒,引发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强烈的日光辐射还易引起皮炎、皮肤灼伤和雪盲症,严寒易引发冻伤事故。

据测算,在海拔4500米地区,人体机能只有低海拔地区的50%左右,徒步行军速度比低海拔地区降低60%以上。

高寒山地对武器装备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新疆军区某团在严寒条件下,组织装甲分队展开机动协同训练。图|新华社

在海拔4000米的环境下,火炮和导弹的射程、精度都会下降,弹头飞行偏高、偏远,散布广。高原强风也易引起弹道偏差,直接影响火炮射击精度、发射装药的燃烧程度和速度。轻武器易发生卡壳、不连发、射击精度降低等故障。

缺氧会使车辆和武器平台的动力下降约30%,油耗增加30%-40%,行驶速度下降40%-50%,载重量减少10%-20%,装备的故障率增加15-25个百分点。

高寒山地环境同样影响信息装备性能。电磁波的获取和传输衰减严重,传播距离缩短40%-70%,盲区增大。此外,恶劣气象条件会破坏电离层,严重阻碍和干扰电磁波传播,电子信息装备故障率上升,使用寿命下降。

可见,高寒山地给对部队行动带来了严峻考验:

一是多方面受限。作战地域、兵力规模、装备使用、部队机动、指挥协同等多方面受限,例如在东段地区作战,只能展开师旅规模的山地部队,大口径火炮、坦克等重型装备使用受限。

二是部队作战效能明显降低。高寒缺氧会导致人员体力和武器装备效能大打折扣,航空兵、机械化部队使用受到限制。

三是后勤保障难度大。中印边境远离我战略后方,物资匮乏,大批作战物资需从远距离运送。加之山地道路少、路途远、路况差,大大增加了后勤保障难度。

3 陈兵数万,印度想干什么?

中印边境是印军的重要战略方向,在“保东、稳中、夺西”的战略指导下,印度将全军20%的兵力部署在中印边境,30%的兵力作为预备队部署在战略纵深地带。

*东段兵力部署

中印边境东段是印军部署的重点。其中,部署在达旺方向兵力约8.5万人,包括陆军1个军部(第4军驻提斯普尔);3个师部,其中察隅通道部署山步2师,错那通道部署山步5师;14个旅部,约5.5万人。

准军事部队及武装警察部署12个营,约1.5万人。空军部署5个飞行联队,约1.5万人,分别驻卓哈特、提斯普尔、查布亚、高海地、莫汉巴里5个机场,配备21架苏-30MKI、33架运输机、36架直升机,负责该地区空中作战和支援地面作战任务。

锡金段兵力约6.4万人,包括陆军1个军部(第33军驻苏克纳);3个师部(山步17师驻甘托克、山步20师驻比纳古里、山步27师驻噶伦堡),乃堆拉通道部署山步17师和27师;14个旅部,约5.5万人。

准军事部队及武装警察部署3个营。空军部署2个联队,约6000人,第16联队驻哈西马拉,第20联队驻巴格道格拉,拥有30架战斗机(米格-21)、39架战斗轰炸机(米格-27)、10架直升机。

*中段和西段兵力部署

在西段,印军部署兵力3.5万人,包括陆军1个军部(第14军驻列城);2个师部(山地8师驻阿旺提普尔,步兵3师驻卡普),约2.5万人,重点防御空喀山口;准军事部队10个营,近1万人,兼对西、北方向警戒。空军部署第21飞行联队(驻列城)及2个直升机中队,装备20架米8和“印度豹”直升机;第19前方基地支援分队(托伊昔),拥有23架直升机、5架米格-29。

印军在中段部署兵力约3.8万人,其中陆军1个师部(山步6师驻巴雷利);5个旅部,重点防御强拉山口一线;准军事部队12个营,约1.2万人。空军部署2个飞行联队、分别驻巴雷利、高拉克普尔2个机场,有35架苏-30MKI、36架多用途战斗机、17架直升机。

兵力部署是作战思想的直接反映。在兵力部署上,印度强调“攻势部署”,确立“稳固一线兵力、加强二线预备队、扩大战役纵深、增强防御弹性”的部署方针,彰显其领土野心。

印军兵力部署的主要特点包括:

*兵力部署目的性强

印军认为,东段是“最易遭受打击的方向”,锡金段是“印度防卫最敏感的部位”。因此,其部署的重点在东段和锡金段,中印边境地区70%的兵力部署于此。

*防御纵深大

印军在边境地区呈3个梯队配置,以增加其防御的弹性。

一梯队在距实际控制线10-20公里前沿,主要由准军事部队驻守;二梯队在距实际控制线50-100公里地段,由旅、营部队坚守,构成主要防御地带;三梯队在距实际控制线100-300公里地段,由军、师、旅主力部队坚守,构成纵深防御地带,并配备强大的空中作战力量和地面防空力量。

*充分发挥山地部队特长

印军根据高寒山地的作战特点,尽量部署山步师。在部署的8个步兵师中,山步师占7个;在38个旅中,山地旅、山炮旅占30个。山步师都配备直升机分队和适应山地作战的火炮,以便更好地发挥特长。

*前轻后重

为减少前沿地区军事据点的驻军,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印军采取前轻后重部署方针,对一线敏感地区军事据点通过季节性派兵进驻,以显示主权。对浅纵深地区部署抗击力较强的力量,增强其防御能力。对纵深地区部署火力强、机动性强的进攻力量,一旦有情况,可迅速前出支援一线作战。

4 争霸野心,暗藏其间

独立70多年来,印度为追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多次挑衅周边国家。

海湾战争以后,印军借鉴美军“信息战+火力战”的经验,探索高寒山地联合作战,在实践中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作战特点。

一是发挥空中优势,空地一体联合作战。

由于在山地作战地面机动受限,印军充分发挥空中优势,实施空地联合作战。

为地面作战扫除障碍,通常集团军作战可得到3-4个飞行联队、100-350架次战机的支援,军级作战可得到2-3个飞行联队、30-80架次战机的支援,师级作战可得到1-2个飞行联队、10-30架次战机的支援,旅级作战可得到1个飞行中队的支援。

重点攻击前沿和对方浅近纵深重要目标,为地面作战扫除障碍;使用空中力量遮断战场,切断对方前后方联系,为地面作战创造条件;实施纵深突击,使用空中力量重点打击对方边境地区机场、弹药物资仓库、指挥中心、重兵集团、主要交通线、交通枢纽等,减轻地面作战压力。

二是重视信息战。

印军将信息战视为“力量倍增器”,不仅装备了大量信息战装备,而且将“软杀伤”和“硬摧毁”紧密结合,作为达成作战目标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印军使用无人机越来越频繁,经常出动无人机抵近侦察。

三是防御作战有纵深。

印军依托地形和阵地组织防御,节节阻击,大量消耗对方有生力量,并不断袭击对方后续部队、后勤补给线和浅近纵深目标。针对一些特殊地形地区,印军则采取前重后轻的一线防御。

四是重视夜间作战。

印军主战装备和地面部队大都装备了夜视器材,善于夜间进攻,实施空中突击、地面渗透、敌后空降等,并与正面攻击密切配合,夺取预定目标。

五是深谙高寒山地作战之道。

1962年后,印军注重汲取高寒山地作战的经验教训,几十年来不断在高寒山地实战中加以磨炼,灵活运用火力战、空地一体战、信息战、后勤保障与反保障等战法,实战经验不可小觑。

除注意吸收苏、美等国军队的作战经验外,印度还不惜重金从国外采购大批先进武器,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更胜一筹。印度的轻武器多由本国生产,而重型武器大多从国外购买、仿制或联合生产。

印军主战装备包括野战火炮、坦克装甲车、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和作战飞机等。

印军山步师辖3个山步旅和1个炮兵旅,每个山步旅配火炮66门,炮兵旅配火炮84门,全师火炮共约282门;步兵师辖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每个步兵旅配火炮78门,炮兵旅配火炮84门,全师火炮共约318门。此外,还引进了美国 AN/TPQ-37远程反炮兵武器定位雷达,能有效提高炮兵快反能力。

印军装甲师辖3个装甲旅、1个炮兵旅,共有坦克367辆、装甲车295辆、火炮188门。坦克包括T90、T-72M1、“阿琼”以及老旧的“常胜者”等型号;装甲车主要是BMP-1步兵战车、BMP2装甲输送车和BRDM2装甲侦察车,都是采购或仿制的苏式装备,仅相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

印军步兵师、山步师均配备反坦克导弹连,装备导弹发射架15部,150枚导弹。BMP-1步兵战车、BRDM-2装甲侦察车和攻击直升机都配备反坦克导弹。

在防空系统方面,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主要有6种型号、约15部防空雷达,包括THD-1955、PSM-33、“英德拉”Ⅱ等型号,对空中目标探测距离约220-290公里。在东段和锡金方向,能探测到实际控制线我方一侧50-100公里范围;在中、西段能探测到接近实际控制线的目标,并配有多型防空导弹。

印军在边境沿线部署了10个飞行联队,拥有各类作战飞机约320余架。其中主力战机包括苏-30MKI、米格-29、米格-27、米格-23、米格-21、幻影-2000、“美洲虎”等;直升机包括AH-64E、米-25、米-35、米-17、“印度豹”等。

此外,还部署有3架A-50预警机以及8架P-8I巡逻机,甚至将P-8I派遣到加勒万河谷地区进行侦察,加强对边境地区监视,以弥补印空军预警能力的不足。

中印已建交70年有余,多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今天的发展局面来之不易。

中方对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立场是清晰的、一贯的,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妥善解决争端,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希望印方同中方共同努力,致力于维护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