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新科音响和先科音响哪个质量好,以及新科音箱怎么打开蓝牙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十年风雨路,中国影碟机的辉煌和陨落「应用篇三」
【编者按】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集微网特推出“70周年芯片专题”。华为、中兴事件,让中国芯变得家喻户晓;科创板设立、大基金持续注资、资本青睐等,使中国芯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中国芯如何走向崛起。本专题从“谈古”来“立今”,围绕应用篇、关键芯片篇、政策篇、展望篇四个维度展开,共计11篇深度文章。中国芯纵有挫折,但从不停顿;中国芯即便沧桑,但仍豪情万丈!
90年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太多东西在那个时代绽放光彩,从磁带、收音机、VCD、DVD、EVD,再到电视、MP3……均承载着时代的痕迹和青春的回忆。虽然二十多年过去后,这些物品早已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下逐渐消失,但它们依然留存在大家的记忆中,值得慢慢回味。
很多人对于港片的记忆都来自于 80 年代后期以及 90 年代初期,在那个还未被互联网侵蚀的年代,可以说周润发、周星驰、李小龙、成龙等一众港星包揽了当时年轻人的青春岁月。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港片的盛行和没落同样也预示着 VCD、DVD、EVD 这三代产品的更新替代。
VCD 的诞生和没落
相信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VCD 其实是中国发明的。
1992 年,在美国举办的一场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介绍了新研发的图像解压缩芯片,它能够将图像和声音压缩在一个小芯片上。当别人都在赞叹这项技术的时候,一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姜万勐想的却是,用这个技术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制成音像试听产品。
1993 年,港片已经风靡一时,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周润发的《英雄本色》《赌神》、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至今仍是经典。
也就是在那一年,留美学者姜万勐、孙燕生将 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应用到音像新产品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取名“万燕”。从此,VCD 开始进入市场,为中国人开启了家庭影视的时代。
图示:世界上第一台VCD
毫无疑问,90 年代的 VCD 机呈现着“爆炸式”增长,从 1996 年开始到 1997 年,中国的 VCD 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从 1995 年的 60 万台猛增至 1997 年的 1000 万台,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内地新名牌,并占据了 VCD 大市场。
虽然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VCD 销售和组装市场,但是中国企业却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众所周知,决定 VCD 机主要性能指标的是解码芯片和机芯,而机芯由飞利浦和索尼控制,解码芯片由美国的 C-CUBE(高斯)和 ESS 公司控制。据了解,中国 90% 以上的 VCD 整机及 VCD 解码板生产厂,采用的都是美国斯高柏公司的 CL48X 系列解码芯片。
由于 VCD 机的持续畅销以及高昂的利润,为了实现 VCD 生产的自主化,当时的电子工业部组织了一大批中国企业投入巨资从日本引入生产线。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国还在生产 VCD 的时候,技术更先进的日本已经研发出替代 VCD 的 DVD。因此,当日本生产的 DVD 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的 VCD 行业呈现产能过剩且利润暴跌的趋势。
90 年代的 VCD 承载了很多人最深的记忆,可奈何岁月无情,谁能想到曾经火热的 VCD 也会落寞。
DVD 的辉煌和陨落
VCD 时代的落寞,也意味着 DVD 时代的来临。
图示:DVD 产品
2000 年左右,DVD 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的电视上铺天盖地都是 DVD 播放机的广告,步步高、先科、爱多、万利达、新科、TCL 等品牌均耳熟能详。
值得一提的是,DVD 产业兴起的同时也让彼时默默无闻的芯片企业联发科实现崛起。作为一家研发光盘存储技术和 DVD 芯片的厂商,联发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将 DVD 内分别承担视频和数字解码功能的两颗芯片整合到一颗芯片上,并提供相应的软件方案,大受 DVD 厂商追捧。
据联发科前员工回忆道,2001 年,创业约四年的联发科在 DVD 芯片市场上已经占据了 60% 的份额,同年联发科在中国台湾上市,首日便涨停成为股王。
DVD 市场的不断火热也让中国很快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相关统计,2001 年中国 DVD 产品出口总量达到了 1050 万台,2002 年中国 DVD 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 90%。
然而,产销量巨大的背后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DVD 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全部为国外企业掌握,DVD 的核心元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在国内只是简单的组装,中国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1998 年底飞利浦、索尼、先锋三个公司组成了 3C 专利联盟(后来韩国 LG 也加入),1999 年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个公司组成了 6C 专利联盟(后来 IBM 也加入该联盟,但仍然被称为 6C)。当 DVD 市场和中国 DVD 的企业数量都在快速增长时,这些专利联盟开始向全球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 DVD 企业进行“DVD 联合许可”:世界上所有从事 DVD 产品生产的企业必须向这些联盟购买专利许可才能继续生产,否则就是侵权。
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代表中国企业在两年多的时间经过多次与专利联盟的谈判,最终签订了的协议条款是:中国每出口 1 台 DVD 向 6C 联盟支付 4 美元专利使用费,向 3C 联盟支付 5 美元专利使用费,向 1C(汤姆逊公司)支付售价的 2%(最低 2 美元)专利使用费,向杜比公司支付 1 美元,向 MPEG-LA 公司支付 4 美元。算下来 1 台 DVD 合计要支付 16 美元专利使用费。
高昂的专利费无疑对于中国 DVD 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 DVD 的价格持续下降,大批 DVD 企业面临着不涨价无利可图、涨价就死的窘迫局面,最后不得不转向加工贸易、贴牌生产。
EVD 的崛起和瓶颈
虽然中国一直是 VCD 和 DVD 的生产大国,但是由于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产业的发展也就始终受制于人。
为了能够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1999 年年底,由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高技术处牵头组织,上广电、新科、康佳、厦新、先科、万利达、金正、步步高、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以及电子科学研究院等,投资组建了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研发 EVD 技术。
图示:EVD 产品
2001 年 1 月,北京阜国拿出了 EVD 的原理样机;10 月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同意接受中国 EVD 技术标准的申报;12月底 EVD 通过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经贸委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2002 年 2 月,上广电作为 EVD 的产业化试验基地,开始研制样机,下半年投放市场。
作为 DVD 升级换代产品,EVD 的技术水准优于 DVD,最高分辨率可达 1920*1080,图像质量最高可比 DVD 清晰 5 倍,同时系统还支持 VCD、超级 VCD、DVD 等常见视频格式。可以说,EVD 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造”。
原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徐顺成也曾表示,EVD 作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直接打破了国外 DVD 的技术垄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拥有了 EVD 标准制定权,但国内 EVD 厂家仍面临着致命之痛:核心部件芯片不能自主生产。据了解,EVD 的核心部件芯片是由北京阜国和美国 LSI LOGIC公司的共同研发,但代工权全权交给后者。
让人未曾想到的是,承载着国家希望的 EVD 产业最终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崛起。
据业内人士介绍,EVD 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受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片源紧缺,EVD 碟片的生产需要单面多层的工艺,比普通 DVD 碟片的单面单层工艺复杂得多,因此国内许多厂商尚无法达到;二是产品价格定位偏高;三是面临着国内、国际同行业的挤压,虽然 EVD 标准被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为中国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但国内和 EVD 同步研发 HDV、HVD 也早在标准颁布前向市场推出自家产品,与此同时 DVD 的产品价格也被大幅下调;四是受到高清数字电视发展的制约,数字高清电视的市场普及进程,直接影响到 EVD 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制约其发展。
慢慢地,EVD 被数字高清电视取代,随之又有名为“电脑”的互联网产物席卷而来,刚占据上风的产品最终在市场大战中一路溃败。时代的变迁总是让人措手不及,虽然在如今的生活中,VCD、DVD 和 EVD等产品早已无迹可寻,但它们依然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同时也映衬着之前某个时代的缩影。(校对/范蓉)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未经集微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