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液体收集器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

现代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研发工艺对气体的纯度要求越来越高、用气量也越来越大,对气路系统的设计关乎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可谓不可不重视。

蓝西(天津)实验室气瓶间

蓝西(天津)实验室气路系统

一、常见规定

1.1 实验室气体适用于压力不大于0.8MPa的氢气、氧气、氮气、煤气、压缩空气和真空等实验室内气体管道设计。气体管道设计应参考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氧气站设计规范》。

1.2 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以及引入实验室的各种气体管道支管宜明敷。当管道井、管道技术层内敷设有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时,应有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3次的通风措施。

1.3 穿过实验室墙体或楼板的气体管道应敷在预埋套管内,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管道与套管之间应采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封堵。

1.4 氢气、氧气管道的末端和最高点宜设放空管。放空管应高出层顶2m以上,并应设在防雷保护区内。氢气管道上还应设取样口和吹扫口。放空管、取样口和吹扫口的位置应能满足管道内气体吹扫置换的要求。

1.5 氢气、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有接地要求的气体管道其接地和跨接措施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二、气体管道设计要求

2.1 所有气体管路建议选高质量的、完全退火型、无缝连接的不锈钢管SS-316L组成,铜管只使用在气体管路末端和气体纯度不是要求太严格的地方。

2.2 输送干燥气体的管道宜水平安装,输送潮湿气体的管道应有不小于0.3%的坡度,坡向冷凝液体收集器。

2.3 管道与设备的连接段宜采用金属管道。如为非金属软管,宜采用聚四氟乙烯管、聚氯乙烯管,不得采用乳胶管。

2.4 氧气管道与其它气体管道可同架敷设,其间距不得小于0.25m,氧气管道应处于除氢气管道外的其它气体管道之上。

2.5 氢气管道与其它可燃气体管道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50m;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25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

2.6气体管道不得和电缆、导电线路同架敷设。

2.7 气体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等形式。氢气管道不得用螺纹连接。高纯气体管道应采用承插焊接。

2.8 每隔1.5m左右气体管路就需要有支架。另外根据气体管路弯曲的直径,设置合适的支架位置。

2.9 阀门与氧气接触部分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密封圈应采用有色金属、不锈钢及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填料应采用经除油处理的石墨石棉或聚四氟乙烯。‍

三、常见气瓶的操作要求

3.1 钢瓶验收确认使用单位在购入气体钢瓶后,应做好检查验收工作。(附图各类气瓶)

3.2 色标检查

根据采购实验气体的种类,检查钢瓶外表技术检验标签、钢印、标识、油漆颜色、字样等是否正确,切勿误用以免造成事故。

3.3 防护情况

使用单位应拒绝接收没有安全帽和防震圈、颜色缺失、缺乏检定标识等的气体钢瓶,并及时报告所在单位、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技安办。

3.4 状态标识牌(信息)

使用单位在购入气体钢瓶时要确认每个钢瓶都配有状态标识牌,且标识牌上的名称、纯度、购入时间和供应商等信息完善。‍

四、氢气瓶的特殊规定

1.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或排气孔。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三次,局部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少于七次。

2.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米。

3.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米。

4.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米。

5.与其他可燃性气体贮存地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0米。

6.设有固定气瓶的支架。

7.多层建筑内使用气瓶,除生产特殊需要外,一般宜布置在顶层靠外墙处。

8.使用气瓶,禁止敲击、碰撞;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曝晒。

9.必须使用专用的减压器,开启气瓶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

10.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11.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5千帕以上的余压。‍

五、氧气瓶特殊规定

1.氧气瓶在安装减压阀前,先将阀门慢慢打开吹掉接口内外的灰尘和金属物质,开启阀门时,操作者应站在与气瓶成垂直方向的位置,以免气流射伤人体;

2.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并用时,须保持5米的安全距离,两个气瓶的减压阀不能成相对状态,以免气流射出时冲击另一支气瓶的压力表,造成爆炸故;

3.夏季室外作业时,需要用隔热物质遮盖气瓶,以免阳光曝晒;

4.不准把氧气瓶代替压缩空气或把氧气作通风使用;

5.氧气瓶泄压装置的防爆紫铜片不准私自调换;

6.氧气瓶卧放时必须固定,瓶头朝向一边,排列整齐,高度不超过5层。‍

六、乙炔气瓶特殊规定

1.乙炔气瓶的瓶阀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全部打开或全部关死,否则易漏气;

2.乙炔气瓶的减压阀和瓶阀的连接处必须可靠、严密;

3.乙炔气瓶必须安装专用减压阀和回火防止器,开启时,操作者要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

4.严禁使用铜、银、汞等制品的工具与乙炔气瓶接触;

七、氮气瓶的特殊规定

1.不可将钢瓶内的气体全部用完,一定要保留0.05MPa以上的残留压力(减压阀表压)。

2.使用时,要把钢瓶牢牢固定,以免摇动或翻倒。

3.开关气门阀要慢慢地操作,切不可过急地或强行用力把它拧开。‍

八、钢瓶使用注意事项

1.气体钢瓶要固定,远离热源,并保持通风和干燥、避免阳光直射和强烈震动,分类存放,禁止可燃性和助燃性气瓶混放。

2.实验室内不得存放过量气体钢瓶,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实验室应配备气体监控和报警装置;窒息性气体房,应安装氧含量报警装置。

3.合理布置气体管路并做好标识。

4.根据钢瓶的实际状态,及时将“满”、“使用中”等状态栏按虚线撕除,保证标识牌与气体实际状态相符。

5.气体钢瓶上选用的减压器要分类专用,安装后及时检漏。使用中要经常注意有无漏气、压力表读数等。

6.在可能造成回流的使用场合,使用设备或系统管路上必须配置防止倒灌的装置,如单向阀、止回阀、缓冲罐等。

7.气体钢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一定的剩余压力。

8.若发现气体泄漏,应立即采取关闭气源、开窗通风、疏散人员等应急措施。切忌在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时开关电源。

9.各种气瓶涂漆标志要正确,使用时必须直立放置,加以适当固定,防止倾倒。

10.气瓶严禁近火,乙炔瓶温不得超过40℃,液化气瓶温不得超过45℃,明火操作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瓶阀带路不得漏气,严禁明火试漏。

11.气瓶应定期在指定的单位进行检查,检测3年一次,表头至少6个月检测一次。

12.不准将氧气代替空气或氧气作通风使用;气瓶装置的防爆紫铜片不准私自调换;气瓶用后要将气瓶阀关闭。

 

垃圾分类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

为让更多群众认识、接受垃圾分类工作,单县打造了全市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

不仅如此,单县还将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封闭覆盖,栽植绿化树木、铺植草坪,实施了生态修复,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雕塑景观,修建了景观廊亭,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绿场。

废物再利用,打造全市首个“垃圾分类”公园

9月15日,在单县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单县“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这是我市目前唯一一个以 “垃圾分类”为主题建设的公园。

“公园内所有的雕塑及工艺品全部是用废弃物制作的。”伴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公园。

在公园门口,用仿真草皮制作的 “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八个醒目大字映入眼帘,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个垃圾桶高矮有序地装饰在字体后面,用废旧轮胎打造的卡通白兔、机器猫摆放在两侧,使公园充满朝气,悬挂着的大屏幕不停地播放着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片,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传播在公园的每个角落。

“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共设置垃圾分类科普休闲步道500米,两侧用废旧轮胎设计雕塑小品40余个,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栏12个,用其他废旧物品创作的工艺品点缀其间。

公园内还有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展牌,其中4座大塑雕,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塑雕里边的元素都与垃圾分类相关,园林工人用废旧轮胎设计的雕塑小品更是吸引了不少人。

普及知识,寓教于乐

沿着休闲步道往里走,一张“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寻宝活动’开始啦”的展牌竖立在道路一侧。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得知,这是一项趣味活动,旨在通过这项游戏,让大家掌握更多垃圾分类方法。

“我们在公园内设置了‘垃圾分类知识智能互动’系统。”单县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曹庚永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打开微信,通过扫码关注公众号,进入个人中心,注册后便可参与该项有戏。

他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利用这一平台,他们在公园内的灯杆、宣传展牌上张贴了100张不同的垃圾分类相关图片,市民可以通过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参与活动,每扫一个二维码都能出现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集齐100个垃圾分类知识,可获得神秘奖品,更好地引导市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把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引导到“我要分”。

此外,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公园内看到,园内垃圾分类科普休闲步道两侧,布置有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垃圾分类推广标识,在路边树立的标识牌上,对什么是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意义及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内容进行详细地介绍,让居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我经常带着孩子过来玩,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垃圾分类。”居民张女士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能够将废弃轮胎及铁皮等做成各种卡通形象,让她对工作人员的智慧十分敬佩。张女士说,垃圾回收再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保护了环境,如果人人都能够参与进来,一定是一件惠及子孙后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垃圾处理厂变身生态园林绿场

为了优化人居环境,彻底消除垃圾扰民现象,单县还将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封闭覆盖,实施了生态修复,将其打造成一处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绿场。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该县的一座垃圾填埋场,翠绿的草坪上摆放着长颈鹿、山羊等卡通形象,一排排风车在微风的吹拂下起舞,新搭建的木质廊亭别有一番滋味,让人难以想象环境如此优美的公园此前竟是垃圾填埋场。

“单县垃圾填埋场早在2010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据曹庚永介绍,该处垃圾填埋场共占地12.7万平方米,总投资6627万元,库容量124.28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12年,采用无害化卫生填埋的处置方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套建有围堤工程、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地表水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等,能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为了给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单县多措并举,将垃圾进行了分类处理。垃圾填埋场停止运营后,按照“三布一网一膜”的技术标准进行了封闭覆盖后,通过栽植绿化树木和铺植草坪实施了生态修复,又设置了雕塑景观,修建了景观廊亭,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绿场。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得知,单县是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山东省城镇化合示范县,各项综合性垃圾分类处置基础设施率先建成,为全县垃圾大分类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单县上下积极行动,不仅在明泰第一城、中央花园、武装部家属院、幸福小镇等10个小区设立了垃圾分类投放点,投入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智能化操作,还建设了厨余垃圾处理(养殖)基地,对于居民生活中产生的瓜皮、果皮、菜叶等湿垃圾,通过保洁员统一收集,运送至蚯蚓养殖基地,利用蚯蚓分解厨余垃圾,获得经济效益。